巴渝文苑 | 南山無處不飛香
2024-08-25 15:36:32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圖/吳洛加

六十年前玩跳繩游戲,一群黃口小兒邊跳邊哼唱音律優美的童謠助興:“黃葛樹,黃桷埡,黃桷埡上就是我的家,我家有個好姐姐,她的名字叫馬蘭花”。那時我家住渝中母城的山脊上,全城房屋很矮小,站在二樓窗口,抬眼可將視線穿過浩瀚東去的長江,望見江之南岸逶迤俊秀的山巒;倘若天氣晴好沒有霧靄,那山上的森林、道路、田野、房舍皆清晰可辨。母親告訴我,那座山叫南山,風景美得很。又指著山頭仿若竹筍的一座高塔:喏,文峰塔,你們兒歌唱的黃桷埡,就在那塔的下面。于是,我很小便記住了南山,記住了黃桷埡。

后來機緣巧合,我考進了黃桷埡涂山湖畔的一所舊名“南麓書院”的市級中學,并在那兒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學業,從此便與南山結下了終身緣。

在重慶,南山素有“山城華冠”的美譽,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四時花滿目,處處花流香,然而我心目中的南山,亦是一座遍藏重慶美食的大觀園,人間煙火與自然風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一、黃葛古道芳香流轉

登臨南山有很多條路徑,步行、驅車均宜,然而很多重慶人偏愛安步當車,特別喜歡在節假日遠足,沿著那條被歲月磨得锃亮的千年石板路,施施然一步三搖,看滿山蔥翠,嗅花草芬芳,在大自然懷抱中體味歷史與現實交融相會的美妙感受。

微信圖片_20240825153904

美食之旅自此開始。徜徉古道,讓人陶醉的有像珍珠一樣遍布道旁的風味美食,春之涼粉涼面,夏至冰粉涼蝦,秋時擼串燒烤,冬季肥牛羊湯……千姿百態,亂花迷眼,皆是巴適的重慶味道。我曾經帶著孫子拾級而上,小家伙走一路吃一路,尚未到達黃桷埡老街,已被沿途小吃撐得成了大肚蟈蟈。

撫今追昔令我唏噓。少年求學,周日下午都要乘船過江登臨南山。說實話,那時的我根本不懂也沒有雅興欣賞風景,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地爬山,目的是想盡快到校,去食堂排隊憑票享受一枚口感粗礪的雜糧饅頭。盡管返校還有更近的小道,但我十之八九會選擇走黃葛古道,只因這條路上能夠偶遇心儀的涼粉、麥芽糖,還有那黃葛樹濃蔭下的糖姜茶。

微信圖片_20240825153914

成年后啜飲名茶的不在少數,但怎么也找不回少時古道糖姜茶的味道。從前驅路汗珠摔八瓣爬到接近黃桷埡老街之前,天造地設有一片寬闊平坦的壩子,背依峰巒前臨深淵,頭上古樹森然,腳下林濤翻卷,是古道歇息賞景的必選地。沿著山壁有一溜屋檐長長的民舍,某個門外臺基上擺著一方茶攤,售涼白開、老蔭茶與糖姜茶。均用透明玻璃杯盛著,杯口以四方形玻璃片覆蓋。涼白開與老蔭茶可以吃了再添,糖姜茶則斷不可加,價格自是高下有別。捏捏兜內少得可憐的毛票,一咬牙,買了3分錢一杯的糖姜茶。在咽喉焦渴欲燃之際,幾口涼絲絲甜蜜蜜的姜茶入腹,那番舒爽難以言表。賣茶婆婆長年著黑衣,有些炫耀地告訴茶客,她家茶遠近聞名,在于屋后有一股崖壁浸出的山泉,四時不涸,用來煮茶味道最好。

白駒過隙,幾十年后再游黃葛古道,我從各種美食的包圍中穿過,目標直取當年那壩那房那茶。茶攤猶在,房舍卻煥然一新。除了老蔭茶、糖姜茶,還與時俱進增加了十幾種花里胡哨深受年輕人追捧的茶飲,紅男綠女們坐了一壩。我要了糖姜茶,發現姜味濃郁,還透出枸杞與紅棗的芳香,顯然是舊物的高級版,卻沒有了從前那刻骨銘心的滋味,令我悵然若失。與攤主聊起往事,她告訴我,當年賣茶的黑衣老婦是其外婆,至于屋后的山泉,二十年前不知為何封堵了,曾經想重新復原引流,卻未能如愿。

二、山的滋味并不簡單

南山名食不勝枚舉,我對二物情有獨鐘,其一,泉水豆花;其二,泉水雞,它們發軔山野,播香味苑,雖屬草根尋常物,卻木秀于林,平中見奇,堪稱泉水締造的人間至味。

先說豆花。走進南山,發現經營餐食的店家,無論官道旁還是隱匿在山的褶皺中,幾乎都賣重慶人最喜歡的豆花,且以標榜“泉水”為傲。南山雖無摩天之雄,但溝壑縱橫,密林幽深,是座從來不缺香泉的好山。我幾十年前登山,常會看見餐館伙計自林中走來,肩上一擔清波粼粼的山泉。為防桶水潑灑,總在水面擱幾片黃葛樹葉,扁擔咿咿呀呀像是哼著好聽的小曲,此景現在哪里還尋得著?長江水沿著粗大的管道上了黃桷埡后,泉水豆花于是乎成為稀罕物,好生讓人懷念。近年來飲食歸真返璞大行其道,南山上的不少店家又重新打出“泉水豆花”的招牌,食客趨之若鶩,仿佛去約會多年不見的好友。這豆花是否真有泉水之功,資格的老饕只需看一眼豆花的水色便可得出答案。

微信圖片_20240825153917

倘若沿清水溪上行,便能發現最具南山風骨且聲名遠播的“泉水雞”。論及重慶江湖菜的扛鼎菜式,沒有誰能夠繞得開它。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參與《重慶風味菜》DVD制作,選擇首創“泉水雞”品牌的店家實景拍攝。屋后院內有一眼深井,井水源自山泉,店家以竹筒引泉入廚。活雞宰殺成塊,加入泉水與秘制味料烹調,色澤紅艷,麻辣鮮香,一雞三吃,豐儉隨意,食者無不嘆好。周遭農家紛紛效仿,當地政府扶持引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很快興建起了泉水雞一條街,生意最紅火時經營戶超過200家,幾公里長的公路上密密麻麻泊滿了上山尋味的大小車輛,泉水雞迎來高光時刻,榮膺“中國名菜”的稱號。重慶菜走向全國,泉水雞赫赫然占據菜譜的C位。美食+觀光,南山在重慶拓展了廣闊的空間。在南山品嘗泉水雞,賞景看花成為標配,四周山光樹影,身邊春蘭冬梅,讓你置身于花園,視覺味覺的享受在城里酒樓花錢也買不著。一只雞唱紅了大南山,某熟識的餐館老板曾經驕傲放言,市場鼎盛的那些年,沒有一只雞能夠活著離開南山!盡管后來因為同質化惡性競爭,以及三年的新冠疫情沖擊,泉水雞市場的萎縮肉眼可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有理由相信,只要經營者、管理者們重拾信心、同心同德、誠信為本、與時俱進,“泉水雞”這塊金字招牌定會拭去蒙塵,再度輝煌。

三、一街吃遍五湖四海

如果說黃葛古道、泉水雞一條街以及后面我要說的“火鍋山”的美食屬于地道本土風味,文峰塔下的黃桷埡無疑就是薈萃五湖四海風味的美食大本營。

這得益于黃桷埡擁有豐厚的教育與科研資源。方圓幾公里地盤,聚集了郵電大學、中藥研究院、廣益中學、第二外國語學校等學府和名校,數萬名來自天南地北的學生娃,在南山的餐飲市場刮起了“青春風暴”,也為行業興旺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消費動力。

近年來,以郵電大學為圓心,向周邊街道輻射,并聯動兩端的火鍋一條街、泉水雞一條街,點線面開花,南山餐飲成為重慶市場的一大亮點。有別于它處,“校園經濟”成為撬動這方市場的杠桿。穿越郵電大學門前的斑馬線,馬路對面連排高樓后面,就是黃桷埡地區遠近聞名的美食一條街,百十米長的街面以及相連的巷道,被賣吃貨的店攤擠的像要爆棚,彩燈與爐火交映,香湯伴乳霧沸騰,店子里、街巷中、攤攤前,最多就是操各地口音的學生娃。在這兒,川粵京魯各領風騷,大菜小吃分庭抗禮,還不乏飄散著異國情調的歐派、美式菜點和飲品,不管你來自天南地北,都能在這兒發現家鄉味道。

面對來自五湖四海的誘惑,不知道學生娃們要有多大定力才能抗衡。前不久我應邀去朋友家小聚,其女兒也在場作陪,她新近從郵電大學畢業。記得高三時的她瓜子臉、柳條腰,如今竟出落得珠圓玉潤尺寸闊綽。笑談中小女子痛心疾首深刻檢討,說大學4年,隔三岔五就要與同寢室的死黨們到學校周邊的美食街打卡:“新奇和好吃的東西層出不窮,啷個管得住嘴巴嘛!,”和

真羨慕現在的娃兒們生逢盛世。五十多年前我在校住讀,六年中最深的記憶就是“餓”,學校伙食吃不飽,忍不住到黃桷埡覓食加餐。那時這條街蕭條冷清,僅有的幾家餐館過了中午便落鎖關門,實在沒有更多飯菜可賣。窮學生囊中羞澀,只好拐進供銷社對面的油蠟鋪買一個回餅充饑,并固執地認為它是天底下最好的美食。人老后懷舊,竟然幾次夢見學生時代黃桷埡的回餅,自此落下心病,無頭蒼蠅搬在城鎮、鄉村四處尋覓,期冀能夠重逢舊味慰籍相思之苦,可哪里還尋得著!它已經與往年那些貧窮困苦的日子一道從我們身邊消失,一去再不回頭。

四、火鍋之山沸反盈天

兩年前,外地朋友老周攜眷來渝旅游,嚷嚷著要我帶他去“你們重慶人最喜歡的地方”品嘗真資格重慶火鍋。我先帶他去了長江邊的一家吊腳樓,臨窗入座,江水在腳下漾過,仿佛伸手可掬。朋友驚嘆像是在水上漂。幾日后餞行,又引他鉆進了一個深不見底的防空洞,著實體味了一把“洞府火鍋”的奇妙。揖別時見這廝意猶未盡,我便吊其胃口:下次你再來重慶,咱倆到天上去嗨一頓。

微信圖片_20240825153920
微信圖片_20240825153922

當然我的說法稍顯夸張,所謂天上,實際指的是登臨南山之巔,在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揮著燙煮。置身其間,恍若天宮,伸手可攬星辰,舉杯邀月共歡,此地此景,怎不叫人生出騰云駕霧、飄飄如仙之感。

如此佳境,就在南山的火鍋一條街。那兒群峰連綿,眾多火鍋館散布其間,聲氣相聞;有的貌似低于地平線,然而當你走近,就會發現它們其實也在某座山上,腳下還有山巒起伏。所謂8D魔幻城,入得南山,便可領略其妙不可言。

在南山火鍋一條街,食客可以根據喜好各得其所,或移步土得掉渣(實乃刻意為之)的雞毛小店,鐵鍋老灶,陶碗村酒,在翻滾的紅浪中打撈縷縷鄉愁;或聚宴于田田荷塘、萋萋梅樹,透過氤氳香霧聽蛙鼓急鳴,數落英繽紛。

我尤有興趣的是那家保持吉尼斯紀錄的“世界最大火鍋餐廳”,且愛在枇杷成熟時節前往,以為此時的她最香最美。這哪里只是一家餐廳,分明就是一座金碧輝煌的火鍋城、立地擎天的火鍋山。入夜,人潮洶涌,市聲澎湃,千百火鍋紅浪翻滾,街頭山上燈海連天,我仿佛走進了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遠遠的街燈明了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界上沒有的珍奇……

世上事偏有那么巧,昨晚老周@我,后天他帶著幾個伙伴來重慶“看輕軌穿樓”。哈哈哈中他給我遞話:吳兄,上次咱們可有約定,要去重慶的天上嗨一頓喲!

我語氣篤定地作答:肯定,當然。咱們手拉手登臨南山,看看大重慶的天上人間。

作者簡介:

吳洛加,重慶市雜文學會理事、重慶市散文學會會員、重慶美食文化研究會研究員。從事寫作40余年年,發表各類作品近15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