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詩經里的月光
2024-09-14 18:32:34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張宗然

中秋,繁忙的工作仿若被按下了暫停鍵,我懷揣著閑靜的心情,于玻璃窗前靜心地翻閱《詩經》。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詩經·周南·葛覃》中優美的詩句在眼前鋪展,主人公歡快回娘家的活潑心境如同一幅靈動的畫卷,深深吸引著我。在這團圓之夜,淡淡的相思如輕煙般慢慢彌漫開來。如《國風·陳風·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所描繪的那樣,中秋的情思在字里行間若隱若現,月色下的美好在時光中流傳。中秋的韻味恰似一朵在詩經里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靜靜等待著時光的滋養而絢麗多姿。

當日光漸漸隱退,暮色宛如輕紗般悄然落下,一輪皎潔的明月緩緩升入天際。透過玻璃窗抬頭仰望,那滿月高掛,宛如一枚精雕細琢的完美玉盤。無需任何外力的加持,地球、太陽與月球便達到一種奇妙的和諧,如此奇觀,引得古人滿心好奇,對天文現象的崇敬之意也油然而生,秋分祭月的習俗便在此間萌芽開來。

在那莊重的祭月之時,清甜的瓜果、精美的糕點被請上祭臺。焚香禮拜,裊裊青煙在空氣中繚繞、升騰,這夢幻的青煙,仿佛是一條連接人間與月亮的神秘紐帶。低吟淺唱的歌聲是對月神的頌歌,訴說著對歲月靜好的祈愿,對風調雨順的渴望。那畫面中的虔誠與美好,歷經歲月的洗禮,如璀璨明珠般熠熠生輝,在時光中流傳。

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中秋習俗在唐代迎來了新的發展。原定于秋分時期的祭月活動也因歷法融合調整到了八月十五,中秋正式成為固定的節日。此時的賞月、玩月之風頗為盛行,正如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所寫:“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詩句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唐代人中秋情思的大門。唐代還保留著“女子拜月”的習俗,李端的《拜新月》中對此有所描述。“輕輕掀開簾子望見新月便立刻下階叩拜,細語在風中飄散,裙帶隨風飄舞。”唐代女子信奉萬物有靈,嫦娥作為月亮之神,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她們將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小心翼翼地寄托在那一輪新月上。

時光流轉至宋代,中秋的慶祝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汴河兩岸的集市夜市通宵營業,人群熙熙攘攘中,各色精美花燈在月光下熠熠生輝,歡聲笑語似歡快的音符在夜空跳躍。在南宋杭州,除賞月、團圓宴飲、觀潮外,還有了中秋放燈的習俗。周密《武林舊事》記載了中秋當晚,錢塘江上放滿了“一點紅”羊皮小水燈,多達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場面十分壯闊。這十萬盞的水燈像十萬顆希望的種子照亮了人們的心間。詩人韓琦在《戊申夕月食中秋不見》“詩翁思苦饒先醉,更待銀蟾出海頭”中表達了已然沉醉,還在等待明月從海面升起,那是宋代文人對中秋月色如癡如狂的追求,是他們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向往。

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的節日習俗已然定型。《紅樓夢》中,賈雨村的一首賞月詩“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贏得了甄士隱的贊賞,也因此有了資助其進京趕考的故事。在廣東一帶還出現了“樹中秋”的民間風俗。院子中豎起的桿子上掛滿各種形狀的彩燈,孩子們在五彩光芒下歡快地奔跑嬉戲,為中秋增添了豐富性和多樣性。此時家庭團聚逐漸被人們高度重視起來,這反映出當時社會家庭觀念的深化,人們對親情更加珍視。

而在今天,中秋的慶祝方式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完美的融合。小區綠色草坪上正在上演著一場熱鬧的中秋盛會,猜燈謎、賞月、吃月餅、喝桂花酒、現場詩歌創作朗誦等活動異彩紛呈。現代詩人蔣宜茂的《中秋小記》中“清輝漫灑洗塵囂,丹桂飄香映碧霄”描繪出中秋月色的澄澈與桂花飄香的美好氛圍。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了吳剛伐桂的故事,來自廣寒宮桂樹飄落的芳香,伴著桂花酒的醇香,這份馥郁在深夜彌漫,勾起人們無盡的情思。詩人徐庶“中秋月色滿人間,團圓笑語暖心田”的詩句在夜空中回蕩。人們在這優美的詩句中感受著中秋的獨特韻味。

在我的記憶深處,中秋就是五仁月餅中的那份甜,是五色絲線的璀璨,是父親故事中的嫦娥奔月,是母親寵溺的目光,那份美好至今仍在我的心間縈繞。而現在,我們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上分享活動視頻、家庭聚會照片以及中秋節的祝福語,使得與遠方親朋好友間的聯系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變得更加緊密。在視頻的那頭,澳門人民正以別樣的方式過中秋。他們登上海上游輪,感受微風輕拂的愜意,追逐一年中最美的月亮。在澳門老街,中秋氣息更加濃郁,人們漫步街頭,欣賞著中西合璧的建筑,領悟澳門的獨特歷史。在凼仔花城公園,小朋友們正提著燈籠在公園里游玩,沉浸在秋意濃厚的夜色中。澳門人民敞開心懷盡情享受中秋團圓,即使第二天太陽升起,歡樂的假期仍在繼續。

中秋,這個在詩經中便已種下種子的節日,在歲月的長河里不斷生長、演變。那滿月時的歡樂恰似一把神奇的鑰匙,打破了時間的藩籬,讓我們忘卻工作中忙碌的喧囂,于心靈的深處探尋那份寧靜與慰藉。當我們處于月缺短暫的迷茫時,不妨效仿古人中秋時對天地、對人生的感悟那樣,去積極探索人生。因為這,才是滿月之于我們的深遠意義。

(作者系重慶地質作協散文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