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大足石刻詩韻》點評
2024-09-17 20:30:30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吳良福
作家趙甫華寫的《大足石刻詩韻》很有特色,表現手法多樣。1987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趙甫華帶隊在文物普查時,發現大足最早的石刻是大足原寶山鄉建角村尖山子摩崖造像,屬唐初永徽元年(650)雕像,將大足石刻起源由唐末推到唐初,提前了242年。在普查中,他細心觀察,精心研究,再經過多年搜集、整理,持之以恒,便成詩集。詩集值得一讀,讀來朗朗上口。大足5萬多尊儒釋道教雕像,每龕窟雕像都配有一首詩。每首詩長短不一,每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一韻到底,意猶未盡,另起轉韻。長寬尺寸,大小高低,地理位置,朝代出自,故事梗概,能工巧匠,描述詳盡,總體評價,恰如其分。詩歌寫法運用自如,不受拘束,信手拈來,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常用。介紹雕像,形象生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全書共19萬多字。編成厚厚一本書,可謂匠心獨運,有大家風范。用詩集宣傳介紹大足石刻,他是大足第一人。他不畏艱辛,不辭勞苦,精神可嘉,難能可貴,值得學習。如:
—
大足石刻五萬身,
儒釋道教都同存。
摩崖造像遍鄉村,
雕造精美環宇驚……
二
寶頂山寨繞云煙,
峰巒崢嶸樹參天。
縱橫五里龍脈轉,
四周懸崖絕壁險……
曾幾何時,筆者退休賦閑在家,練習書法,每每將其選來抄錄送與友人,詩文與書法并舉,相得益彰,用以宣傳、謳歌大足石刻之目的。此書于2014年5月,由大足區地方志辦公室出版,作者曾送我一本,看后,不知何人借閱,至今石沉大海,被誰珍藏,也就不得而知了。
《大足石刻詩韻》面世,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