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喜雨來記
2024-09-21 14:48:12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劉德奉

今天,即2024年9月21日,我們終于迎來了秋雨,實至名歸的秋天真正屬于我們了。

重慶,高溫連睛已有70余天,人人盼雨、等雨的心情如我一樣迫不及待。預報,昨夜9點有雨,我已興奮。稍后再看,延至10點。10點再看,延至11點、12點。不敢輕睡,12點夜起,雨亦未見,但風已來臨。按照“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邏輯推理,雨可能就在附近,說不定正在翻山、跨橋、過河。心里算定,雨在我入夢之時一定會來,安心的睡吧,明天一早定是雨傾盆、風掃地、溫驟降,讓人穿上長外衣迎接天光。

早上五點起床,推開窗子,未見有雨,心有失落,但戶外涼爽。遂到院子散步,似有享受放風之感覺。至7點,雨真的來了,先是點點滴下,隨后中雨而來。雖是稍后即停,但可以確信,天不再熱,因有科學預報作證。

今年秋天,人言秋老虎可畏,算是一次體驗。從7月中旬到9月下旬,高溫不下,且后期多在近40度。好在政府作為,有科技干擾天氣之能力,間有團團云彩,被擊落而下,把雨滴灑向滾熱大地,雖是只有數十分鐘、數分鐘,或者瓢潑一陣、灑落一會,然稼禾盛喜、草本盛歡。當然,也有絲絲小雨,風也不來,雨也不斜,雨來雨去,無人知曉。偶有發現,也覺茫然:大熱天氣,何來絲雨?轉念一想,早已入秋,秋雨便是證詞。如此者雨數十,雖不在此,卻能在彼,同熱之人,見此視頻,亦多示賀。重慶人深知:“東邊日出西邊雨”此為常例,唐劉禹錫作詩宣傳至今,更何況這是人定勝天的結果,云團且小,哈口氣就可能將其吹滾天邊。

好在重慶人堅強剛毅,可以抵御一切困難,這點連晴算得了什么。人們照常工作,工廠一如既往生產,店鋪開放時間更長,街道上行人們急步如前,抗旱場景遍布場鎮、村莊、農地、園圃。只是主城交通沒那么擁堵,許多人習慣避暑到了山上,延長了回歸的時間,這不更好支持自己的身心康養,同時也支持了康養經濟嗎?

重慶人是受歡迎的,所以重慶的高溫也備受關注。全社會的媒體尤其是自媒體,幾乎天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信息傳遞,溫度高了要說,流汗多了要說,森林防火緊了要說,人工降雨了要說,自得其樂了要說,周邊地區天涼天雨了要說,總之,與之相關的要說,與之無關湊近來也要說。似乎話題成了那些玩自媒體者的流量資源、吸粉的機緣。我愛人是喜歡看手機短視頻的,且現在的科學技術又特別發達,一旦刷到什么主題,這一主題就會集中而至。愛人如同大家一樣,近來總是關注重慶高溫,她天天都會向我發布新奇發現,而這些視頻多以喜樂為主,雖有戲謔,卻語出友善,更無嬉罵與怨言。如有的說:水龍頭開出的都是熱水,天老爺還小看我們繳不起電費嗎;這里天涼,山高不長,快來避暑吧;哈哈,你們打雨,雨卻落到我們四川這邊啦;朋友們,抓緊準備厚衣,秋雨一來,就進入冬天了;我們沿海有大雨,讓臺風給你們送點過去吧!

我卻是借此為靜,統稿改文30余萬字,整天都把思想置放在文字和文字所描述的空間里。或者閱讀長江主題書籍,把思想移植到長江的話題上。或者習字楷書,與一筆一劃,與架構美感,融為一體。或者在電視、電腦上看紀錄片,用知識和邏輯占有思想領地。如此者,幾不知太陽高照何處,幾不知高溫熱之幾何,幾不知夜來晝又去。而今,忽然醒來,天已秋涼。

近多讀蘇東坡文,其中有《寒熱偈》言:“今歲大熱八十余日,物我同病……”但先生并無怨言,認為這是自然界規律,更何況此時先生首次被貶,居在黃州,其良好心態之可見。今樂其高溫已去,仿東坡《喜雨亭記》,作《喜雨來記》,以記其事。

2024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