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秀玲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南岸人,從小在南山腳下長大。
南山蜿蜒起伏數里,深深淺淺的綠色覆蓋著每一寸山陵。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人生的無數個腳印,這座山都知道。它像一個沉默不語的長者,默默地看著我長大,聽我在香樟林里吐露心事。這座山,知道我所有的流年往事與夢想。
是的,我一直有個夢想,想有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房子。它不必太大,但必須要有一個陽臺,讓我可以種花養草;可以擺下一個秋千架,在有風的日子輕輕蕩漾;還要有一個帶著飄窗的書房,容得下我的千本藏書和寫字臺。飄窗的位置一定要面對南山。累了的時候,抬頭就可以見南山。一年四季,南山總是綠的。春天,新長出來的嫩葉綴滿枝頭,明朗、通透、肆意張揚;夏季,滿山蔥蘢,一眼望去全是沉斂的黛綠色,心不知不覺就靜了下來;暮秋的風很大,能聽見樹葉刷啦啦的聲音;冬天一般不會下雪,偶爾山頂上覆有一層薄薄的霜,太陽一出來,就散了。
我去看過很多房子,但沒有一套讓我滿意。見不到山、看不到水、出門必須開車,價格高得我無力承受。我漸漸有點失望了,也許,現實和夢想之間,總是存在著遙遠的距離。
十月的一個周末,幾個朋友約著我去看房。我本想拒絕,她們微信群里不停地給我發信息。
“在上新街喲,你在那里上過三年班。”
“就是以前我們一起逛過的龍洞天,拆了后修的國瑞?浩月府。”
“你來嘛,保證你喜歡。”
上新街,在龍門浩街道的管轄區里。南岸老區府的所在地,長江上的輪渡口,黃葛古道的起點,通往南山的必經之路,與南濱路只有500米距離……一個在我生命里留下太多痕跡的地方,一個只在腦海里想起就覺得親切的地方。
坐上304路公交車,我們一路搖到了上新街。在南山立交的入口處左側,一棟棟搭著腳手架、覆蓋著“安全網”的樓房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售房部里,擠滿了前來看房的人。
我們站在沙盤前,聽著售房人員的介紹:“作為重慶最具文化底蘊的開埠地,龍門浩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巨變,更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化身為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為山城注入新的活力與創新,那些在過去時空蓄勢的能量,又將迸發出新的未來。國瑞·浩月府位于南濱路龍門浩繁華中心,融入森系生活理念,前臨一線長江,后靠南山山脈,背山面水,玉帶環腰,這種極致的環境條件,預示著它將與尋常不同的產品相得益彰,也孕育出全新的居住形態。”
我聽到了“后靠南山山脈”,涌上一層激動,催促著朋友趕緊去看樣板房。樣板房在售樓部的后面,灰塵有點大,施工有點吵,可我一點也不在乎。
上了三樓,出電梯就是樣板房。正對我的,是一個四十平方米的大陽臺,比普通的陽臺大上兩三倍,空高接近6米。左右都是綠色植物,一個懶人沙發擺在角落里,還有一張休閑桌,幾把椅子。一棵高大的樹,生長在陽臺的左側。設計者巧妙地拓展了空間,讓這棵樹比陽臺的高度又高上了一節。卻又不會影響到樓上的鄰居。陽臺是奇偶錯開修建的,一南一北,一梯一戶。
把目光從樹上挪開,我站到了陽臺的欄桿處。樣板房樓層不高,上新街轉盤的天橋就在我眼前,旁邊的農貿市場,是我曾經每天上下班經過的地方。古道入口處那棵大黃葛樹的對面,一棟四層樓高的白房子,那是我曾經工作了三年多的地方。目光再向前,見到了悠然南山。回憶如海浪一層一層涌上心頭,想起了那些閑暇的時光,帶著兒子去爬黃葛古道,他每次都要在同一個小販那里買一個糖觀燈;和同事一起去爬山,每次都挑戰通往老君洞那長長的一坡,大汗淋漓后相對一笑;還有那座高高的文峰塔和黃桷埡老街上的三毛故居,都是我們去過無數次的地方。
目光轉向馬鞍山這邊,如今的馬鞍山早已不是以前的荒草叢生、殘垣斷壁之地。這幾年,龍門浩街道打造的馬鞍山、龍門浩老街、下浩里老街、開埠遺址公園讓老城煥發出了新的活力,那些曾經沉睡的建筑隨著城市更新的進程一一得到了保護、修繕,對我們述說著歷史的迭起興衰。
朋友把我從陽臺拉進室內參觀。客廳、飯廳合二為一,功能齊全又可靈活變化;廚房小巧、通風;我喜歡主臥的設計,有一個衣帽間,容得下我的四季衣物,不用再在季節變化時做乾坤大挪移;次臥面積也夠大;還有一個房間,樣板房也是設計成了臥室,我已經把它想象成了我的書房,兩邊都做上書柜,寫字桌在窗前,望出去的同樣是南山。
腦子里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畫面。清晨,云霧纏繞在半山腰,群山若隱若現,似意境深遠的國墨山水畫;傍晚,夕陽斜照在老君洞赭紅色的建筑上,看著那座古老的道觀、精美的閣樓一寸一寸隱入暮色。推開門,是繁華的人世間,雙輕軌和公交的便捷,讓我走到哪里都方便。如果自己開車,幾分鐘就上了內環快速,去往我想去的任何一個城市或者海邊。不想被人打擾時,就一個人靜靜地待在家里,看書、聽音樂、觀天上星、云中月,享受著大自然帶給我的寧靜。
我要在陽臺栽一棵香樟樹,讓它和山中成片的香樟樹互成朋友。我要栽上茉莉、梔子花、薔薇花,讓我隨時都沉醉在花香里。我可以什么也不做,只是望著南山,與它日夜相對,把我那些四處游走的凌亂思緒與情緒慢慢梳理好,學會與自己和解,與光陰和談。
我對朋友說,我心動了。國瑞·浩月府也許就是我實現夢想的地方。
(作者系南岸區作協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