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一場關(guān)于生命與愛的深邃旅程——對話《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2024-12-02 14:17:52 來源:重慶文藝網(wǎng)

文/董小玉、何艷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由日本繪本作家佐野洋子所著,于2004年出版。這是一本看似簡單卻蘊含生命意義的繪本。它超越了年齡界限,無論孩子還是成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感動與思索,故在日本國內(nèi)被贊譽為“讀了100萬次也不會厭倦的不朽名作”。佐野洋子用生動細膩的筆觸,輔以富有張力的童趣繪畫,圖文同奏,將生命的真諦與愛的力量寓于其中。這樣充滿力量的文學作品,無怪乎兒童文學評論家朱自強先生曾感慨:一本《活了100萬次的貓》就足以讓許多成人對兒童文學刮目相看!

被人豢養(yǎng):于空洞中重復輪轉(zhuǎn)的傀儡

蔡崇達的阿太曾說:“死了還要回來投胎的人,那是因為這輩子在這世間還有沒活明白的道理,要回來想清楚活明白。”這也正是這只閱歷豐富的虎斑貓在空洞中重復輪轉(zhuǎn)百萬次的原因。它每次都被不同的主人收養(yǎng)寵愛,每次死去時主人都會痛哭流涕,但“貓已經(jīng)不在乎死亡了”。在那些被動的愛中,它的故事永遠隱藏在主人的故事里,它沒有自我,想不明白自身存在的意義。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寫道:“人生若是沒有溫情,沒有愛心,那么生活只會成為一種運轉(zhuǎn)的齒輪,軋軋直響,干澀枯燥。”被人豢養(yǎng)的這只貓就如一臺沒有感情的時鐘,機械地重復著既定的軌跡,沒有愛,沒有依戀,在這些重復而漫長的旅程中,它始終不曾為誰停留,也不曾被誰真正擁有。

成為野貓:在自由下尋覓真正的自我

“有一回,貓不再是別人的貓了,成了一只野貓。貓第一次變成了自己的貓。貓?zhí)矚g自己了。”當這只漂亮的虎斑貓變成了一只無主的野貓,它開始愛自己,愛生活,成為獨立的自己,生命才真正開始燃燒。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自由的火焰點燃了生命的熱切,照亮了自我追尋之路。蘇格拉底用“認識你自己”的智慧挖掘人類靈魂的底色,尼采也在自由中剖析自己的欲望、恐懼和熱愛。而首次嘗到了自由滋味的貓,沐浴在陽光和微風中,欣賞著自己漂亮的虎斑紋,炫耀著自己活了一百萬次的豐富閱歷,享受著從未有過的快樂。母貓們送來了各種禮物:一條魚、一只鼠還有草藥,還有的去舔它。可它都不在意,因為它比誰都喜歡自己,直到他遇見了一只高冷而又美麗的白貓。

愛上白貓:在給予中洞悉生命的真諦

無論虎斑貓如何炫耀與表白,白貓都不為所動,直到它發(fā)出“我可以和你待在一起嗎”的請求,貓和白貓最終在一起生活了。新的生命綿延,讓“貓比喜歡自己還要喜歡白貓和小貓們”。弗洛姆在《愛的藝術(shù)》中說:“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不懂愛,把愛當作被愛,把愛的能力當作是把自己變得更可愛更值得別人愛的能力。而積極的愛的重點其實在于給予。”和白貓在一起的生活讓它有了愛與被愛的體驗,它頭一次知道活著的意義。當白貓不省人事,停止呼吸時,貓摟著死去的白貓號啕大哭,這只死了一百萬次都沒有哭過的貓,終于張開大嘴放聲慟哭!這痛哭仿佛是它生命結(jié)束前的禮花,消解了前面一百萬次死生的不甘,虎斑貓再也沒有醒來。

繪本的最后,畫著一株并蒂雙生的花,“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死亡并非生命的終結(jié),而是生命循環(huán)的一部分。貓在一百萬次生命之后,最終在對白貓的愛中找到了永恒的安寧。它用生命詮釋了愛的力量,勇敢地去愛、去生活,即使是面對死亡,我們也能坦然無懼。

正如尼采所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而每一段無愛的時光,都是對靈魂的虧欠。”貓在他第一百萬零一次生命中,學著蛻變,學著愛,詮釋了生命的真諦——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