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叢宇闊
教育部師德師風建設基地、共青團西南大學委員會、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與《課堂內外》雜志社聯合發起“優師計劃”師范生“鄉村教育調研行”實踐課程活動,以實習小組為單位,針對縣域內中小學教育現狀展開調研。本次調研由教師教育學院書記郭亮、院長羅生全、副書記陳錚擔任主任,委員有蹇世瓊、于建行、孫飄逸等老師。調研主要圍繞教師成長、教師隊伍建設、深耕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四個主題進行,調研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師德師風建設基地,及師范院校在人才培養中的引領、主導作用,助力師范生師德理念更新、師德情感體驗、師德行為養成,以堅定從教初心,樹立扎根鄉村教育理念,踐行鄉村教育振興戰略。調研后共篩選出40篇報告刊登在《大學》2024年第28期上。

堅定教育信念 公費師范生需下鄉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教師隊伍是建設教育強國的第一資源。鄉村振興與鄉村教育發展,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如何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夯實教育信念,對師范生是一場巨大的考驗。
崔英豪團隊在《探究鄉鎮青年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原因》中指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要從外在資源保障轉向內涵質量提升,確保優師計劃畢業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從而形成教師隊伍建設的良性生態。李銘團隊的《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現狀調研報告》、胡天泓團隊的《鄉村中學教師隊伍建設困境與突破》、姚卓妤團隊的《S省Y市鄉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調研報告》等,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當前面臨的結構性失衡、流動率高、行政負擔重與薪資待遇低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鄉村學?!傲舨蛔 毕锣l教師,下鄉教師拒絕吃苦,主要表現出濃厚的“向城性”,只有科學的教育思想與信念的引領,才能讓師范生將自己的根牢牢扎在鄉村的曠野之中,將教育與知識的養料播撒在匱乏的田野。此次西南大學公費師范生下鄉調研,將“優師計劃”師范生輸送到鄉村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觀摩基礎教育課堂及課程改革現狀,幫助他們跳出鄉村看鄉村,以更廣闊的視野思考鄉村教育,既強化了教育信念,又為當前鄉村教育現存問題提供了許多切實可行的破局之法。
厚植教育情懷 公費師范生愿下鄉
重慶市第四十八中學的一位鄉村教師在接受陸冠華團隊的訪談中講道:“教師應當懷揣‘悲憫之心’與‘詩意情懷’,將教學視為一種藝術,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睅煼渡嗑劢灌l村學校青少年健康這一話題,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和生存力現狀合理關切。王鑫團隊的《鄉村學校學生健康現狀調研》,楊芳娟團隊的《鄉村初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研及其對策研究》等相關調研報告中,普遍關注鄉村青少年面臨的睡眠不足、營養失衡、缺乏鍛煉等身體健康問題,鄭小延團隊的《鄉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研究》、張卓文團隊的《鄉村學校學生生存力現狀調研》等也聚焦學業與家庭的雙重壓力給鄉村學生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提出,教師需要在教育中滲透濃郁的人文關懷,鼓勵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參加心理疏導,做“有溫度”的教育者。
我們不應該給鄉村教育貼上落后和劣質的標簽,而應把鄉村教育所處的現實困境看成一種歷史局限,充分發掘鄉村教育獨特的精神氣質和資源優勢,在傳承和發展中實現現代化轉型。師范生也應當參與挖掘、傳承與重塑學校英烈文化與紅色基因,如王樸精神的承揚。董宇寧團隊的《關于王樸中學英烈文化發展傳承現狀的調研報告》、王欣慧團隊的《王樸中學教育體系傳承現狀與路徑研究》中都提出,師范生們要通過參與學校特色課程、專題講座、主題活動,將紅色精神融入課堂,將烈士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一種教育資源,深植于每一位學子的心田,同時走出一條具有重慶學校自身特色的紅色教育創新之路。師范生主動深入鄉村學校,在教育實踐中不停摸索知識傳播與教育情懷的有機結合,探索鄉村教育新模式、新路徑,增強使命感榮譽感,堅定扎根基層、扎根西部、教育報國的深厚情懷。
篤行教育實踐 公費師范生肯下鄉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教學實踐,實踐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在調研中,師范生們具身體驗鄉村教育生活,觀測鄉村教育內外部環境,糾察鄉村教育現存問題。通過課程開發、問卷設計,到小組訪談、數據統計、編碼分析……師范生們充分發揮教育質量監測診斷優勢,精準發力,研究鄉村教育質量提升的路徑、方法。如龐鈞仁團隊的《重慶第二十三中鄉村教師的數字素養調研》和秦正改團隊的《基于重慶四十八中的鄉村教師數字素養調研》,他們發現鄉村教師在知識技能層面的素養仍止步于初級軟硬件的使用,而面對新型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則束手無策。面對數智技術對教育行業的席卷,鄉村中小學應加快數字化資源建設、健全學校培訓機制,并建立鄉村教師學習共同體。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優師計劃”師范生們從專業能力、教學理論、教姿教態等方面進行實踐,鍛煉自我,對于如何將課堂知識轉化到實際教學之中有了更為深入的思考。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邊延婷《錘煉教學技能,肩負教書育人重任》、蔡爽《關注鄉村教師,落實鄉村教育》在她們的心得體會中都談到,培養“優師”的目的是提高鄉村教育質量,助力鄉村振興。師范生下鄉,并不只是身份角色上向鄉村教師的轉換,而更要擔當鄉村產業人才的培育者、鄉村生態文明的傳播者和鄉風文明的守護者,正如魏杰琳團隊對科學家精神融入鄉村課堂教學現狀進行研究。因此,作為鄉村教育與發展的良種,師范生需緊抓機遇,將自己播撒在鄉村沃土中,在實踐中為自己成長為鄉村教育家積蓄力量。
陶行知先生曾言:“學校是改造鄉村的中心;教師是學校和鄉村的靈魂?!睅煼渡倪@次調研可以說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也是一次“靈魂”的出游。這場調研之旅雖然短暫,卻在師范生的心中播下了一顆奉獻鄉村教育的種子。發揮教師“扶志”和“扶智”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凸顯、越來越重要。“優師計劃”擔負著推動鄉村教育現代化轉型的責任和使命,期待在未來,“優師”微光匯聚,照亮鄉村那片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