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巴蜀山水間的歷史瑰寶——淶灘古鎮(zhèn)
2025-01-07 14:09:56 來源:重慶文藝網(wǎng)

文/沈剛

在巴山蜀水之間,散落著無數(shù)璀璨的明珠。在合川渠江畔鷲峰山上,藏著一顆歷史瑰寶,那便是淶灘古鎮(zhèn)。淶灘古鎮(zhèn)因水而興,籍佛而盛,順時而變,集古寺、古佛、古民居于一體。這里有規(guī)模宏大的禪宗摩崖石刻造像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包括全國罕見的禪宗六祖造像,以及眾多珍貴的文物古跡,淶灘古鎮(zhèn)也因此成為了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古鎮(zhèn)之一。

淶灘古鎮(zhèn)由上、下淶灘組成,上淶灘坐落在鷲峰山上,上淶灘是現(xiàn)在古鎮(zhèn)所在地,一座典型的明清風格的城堡式集鎮(zhèn),東臨渠江,南、北、東三面懸崖,四周均用條石修筑城墻和城門,地勢十分險要。古鎮(zhèn)內(nèi)有清代老街區(qū)2條,寺廟及寺廟遺址5處。狹窄彎曲但尺度宜人的青石板街巷,配合兩側(cè)內(nèi)院,錯落有致的木結(jié)構(gòu)小青瓦建筑群,古樸典雅,給人以親切、寧靜的山鄉(xiāng)小鎮(zhèn)之感。

下淶灘位于鷲峰山下渠江西岸碼頭,是渠江流域重要的碼頭集市,至今仍留存有一條老街和100余間明清風貌的房屋,房屋主要以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和磚瓦結(jié)構(gòu)。下淶灘是原來的古鎮(zhèn)所在,是古代合州通往川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資集散地,商賈繁榮,有“渝北水碼頭”之美譽。

在清中期,匪盜四起,為躲避匪徒侵擾,由大戶人家出資修建了今天大家所見的淶灘古寨,同治元年(1862年)又加修了甕城,形成了現(xiàn)在的淶灘古鎮(zhèn)。

甕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門,與城墻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筑,多呈半圓形,少數(shù)呈方形或矩形。當敵人攻入甕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甕城門關閉,守軍即可對敵形成"甕中捉鱉"之勢。甕城的設置不僅增強了城門的防御力,還是設計建造者"國有利器,不示于人"的道家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淶灘甕城門洞上刻有“眾志成城”四個大字。讓我們感受到淶灘人民齊心協(xié)力、團結(jié)一致保境安民的精神。甕城呈半圓狀,長約40米,半徑約30米,設有8道城門,其中十字對稱的4道為人行道和車馬道,其余4道為半封閉式,主要用于駐兵及兵器蓄藏。當?shù)厝酥v:甕城八洞,四明四暗,一人把關,萬夫莫開。淶灘古甕城是目前重慶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唯一完好的軍事防御性堡壘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

與甕城相得益彰的是始建于清的古城墻,沿山巖走勢修筑,全長約1380米,寬約2米,墻高2—3米不等。現(xiàn)在仍然保留著較為完好三處城門,東面為東水門,東南面為小寨門,兩處城門獨路沿石梯而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穿過古城墻,便是明清老街。老街東臨渠江,南北以陡崖為界,整個明清老街由順城街、回龍街和二佛巷等兩街一巷組成,呈一個倒A字。正對面的是我們淶灘古鎮(zhèn)的標志性打卡地——樓中樓。2013年,中國郵政總局發(fā)行了一套以古鎮(zhèn)為主題的特種郵票,淶灘古鎮(zhèn)就以樓中樓為景進入郵票封面,成為淶灘古鎮(zhèn)的宣傳名片。

街巷全由青石板鋪就,從明清時期一直延續(xù)至今。臨街店鋪建筑都是明清風格的老建筑,具有典型的川東民居穿斗式特點,木門木窗木廊檐,青瓦白墻房連房,屋脊多以小青瓦或磚稍作裝飾,門窗、隔扇做工考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傳統(tǒng)街區(qū)保存有開鑿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用于防火的太平池;整條老街前鋪后宅,重臺重院,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生活空間,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

淶灘美食特別多,陰米、臘肉、豆腐乳、手工陳皮糖、葛根粉、豆干、麻辣豆豉及香辣醬、仙人掌面等琳瑯滿目,尤其是淶灘陰米和豆腐乳深受八方游客喜愛。

陰米是用上等的糯米浸泡后蒸熟、搓散、陰干,常用來煮粥、煲湯,具有潤肺生津,滋陰補腎的功效。傳說僧人化緣,百姓行善積德,多以白米布施。住持以米飯施齋,齋飯有余,便攤涼于僧房,待晾干后熬粥食用。眾人品嘗,鮮香味美、清淡適口,感念菩薩蔭庇,佛家恩德,陰米由此而名。通過淶灘人民歷代傳承,陰米竟成為竟成淶灘特色。淶灘百姓多養(yǎng)土雞,取陰米和土雞肉熬粥,滋味更加敦厚,既有陰米的香糯,又有雞肉的鮮美。

豆腐乳是把豆腐發(fā)酵至長上白色毛毛后用酒精洗干凈,裹上辣椒粉等佐料,用青菜包好,放一周左右即可食用,味道細膩綿軟,回味無窮!

南門旁有清代修建的文昌宮及戲樓,其中戲樓平臺外檐刻有古代戲曲木雕,雕工細膩,層次深遠,不失為古代雕刻藝術的杰作。?文昌宮主要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場所,成為文人學子祈求文運亨通的重要場所。

文昌宮除用于祭祀活動之外,還是戲曲藝術表演之所。前面的古戲樓修建于清代,飛檐翹角,造型別致,戲臺外檐刻有木雕,雕工細膩,層次深遠,人物神態(tài)真實傳神,栩栩如生,為清代木雕藝術的杰作。題材為古代戲曲《呂布戲貂蟬》、《八陣圖》、《簫何月下追韓信》、《風波亭》、《百歲掛帥》等內(nèi)容。

淶灘是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金振雷的故鄉(xiāng),川劇名家吳曉雷、劉曉陽等人多次到此戲樓登臺獻藝。由此一來,淶灘戲樓名氣大振,遠近聞名,合川、武勝、岳池、廣安等地的社會名流以及過往的商人、船工都要來此觀看演出。凡遇逢年過節(jié),迎神賽會,更是人山人海,盛況空前。文昌宮實際上成了古時達官貴人、普通百姓賞戲、品茶、擺龍門陣的聚集地。

二佛寺,始建于唐,興盛于宋,重建于清。二佛寺分上下兩殿,總占地33600平方米。上殿現(xiàn)是宗教場所,下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是禪宗摩崖石刻造像群。淶灘二佛寺摩崖造像,1956年公布為四川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大殿依山勢而筑,為三層重檐歇山式建筑,遠遠看去雄偉壯觀。它始建于明中期,后被大火毀掉,目前我們所見的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

淶灘二佛寺禪宗石刻造像,是歷經(jīng)30余年建造的大型石窟。其內(nèi)容是根據(jù)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鐫刻出來的,因而具有統(tǒng)一和諧的靜謐氣氛和雕工細膩、裝飾華美的宋代特征。其藝術風格以自然、生動和寫實的方法表現(xiàn),構(gòu)圖新穎獨特,題材廣泛,意境深遠,形態(tài)逼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吸引力。

淶灘二佛寺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群中不可多得的禪宗造像珍品。著名石刻專家、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杰先生考察淶灘石刻后說“淶灘摩崖造像是全國少有的禪宗聚點”,稱淶灘石刻為“宋代石刻藝術的精華,羅漢造像中的精品”。

下殿內(nèi)的摩崖石刻造像群共計有1700余尊造像,分為北巖、西巖、南巖三個部分。該組造像位于北巖中部,全圖寬15.7米,高14.6米,面積達230平方米,是淶灘石刻的核心部分。主像釋迦牟尼說法造像居于整個北崖的后壁正中,不僅為全寺造像之冠,而且也是巴蜀有名的大佛之一。《重建鷲峰禪寺碑記》曾記載 “全蜀大佛有三,宕渠淶灘鎮(zhèn)曰鷲峰蓋其二也”,人們所以稱它為“二佛”。

二佛寺上殿呈四合院布局,總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為清代建筑。二佛寺上殿按禪宗“伽藍七堂”布局,以中軸線為中心,主體建筑皆在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式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左右兩側(cè)為配殿,兩廊對稱,分設禪房、齋堂、僧房、職事堂等。整個建筑既講究整體的對稱呼應,錯落有致,又追求建筑的個性,風韻獨特。

下淶灘是原來的古鎮(zhèn)所在地,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距今已有1044年的歷史,是一處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zhèn)。現(xiàn)存有一條老街道,長約200多米,呈“丁”字型布局。街道兩側(cè)為木結(jié)構(gòu)建筑。屋面蓋小青瓦,房屋一間一間相連,江邊房屋系有巴渝特色的吊腳樓,古樸典雅,錯落有致。到了夜晚,淶灘的河灣,燈火閃爍,漁船在此集中張網(wǎng)捕魚,一閃一閃的漁火在江中晃蕩,“渠江漁火”是淶灘夜晚一道獨特的風景,淶灘魚更是到淶灘旅游必品嘗的一道美食。

古街古城古佛古意盎然,美食美味美景美不勝收。淶灘古鎮(zhèn)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無論是建筑風格還是歷史故事,這里都值得一探究竟。有機會到重慶,一定不要錯過這個藏在巴蜀山水間的一顆璀璨明珠。

(作者簡介:沈剛,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重慶市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第四屆合川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合川區(qū)申遺事務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