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經濟。2022年11月,中國茶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算上去年12月剛申遺的春節,我國共有44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總數持續位居世界第一。這標志著我國的文化遺產不僅僅是世界的文化遺產,更是引領著世界文化遺產的潮流。
一方面是自己喜歡喝茶,把喝茶和讀書作為歲月清歡的標配;一方面是中國茶入選人類非遺,與自己的工作緊密相關。所以自中國茶入選人類非遺后,我一直在關注著茶文化。一杯茶,就是一部綿延中華文脈的悠悠歷史。
“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于我而言,這既是境界又是情懷,更是磨練人意志與品行的成就之路。只因在這樣美輪美奐的端起一杯茶的綿延與厚重的場景下,我們總能擁有更加聰慧、睿智、通透的一顆清凈心,去掉那些紛繁復雜的各種欲望,使得處理工作時,能銳見本質、濾掉現象、捕捉目標,做到心無旁騖、步履堅定。這是中國茶,給予我的歡樂與智慧。
看到中國茶申遺,想起自己喝了有10多年的茶,包括綠茶、白茶、烏龍茶、黑茶、紅茶等,每一樣都品過,每一樣都有它的絕妙。從鐵觀音的清香寡淡,到正山小種的暖胃生熱,到大紅袍的高沖低香,到熟普的渥堆倉味,到生普的回甘清冽......一步步的品嘗、鑒別、比較,總是能悟出一點茶中的意境。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世外桃園心境;有盧梅坡“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的難分伯仲的對茶的熱烈與喜好;有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遇上一款好茶的萬般驚喜......所謂玄之又玄、妙之又妙。
“拿起就是放下,一湯品味三生”,每每拿起一杯熱氣騰騰的茶,就像拿起豐都文化中孟婆的一碗忘憂湯,總是忘掉了許多煩惱。回想置身山水田園鳥鳴花香之境,回想置身“你從哪里來、你是誰、你往哪里去”的攸關過去現在未來的自我哲思之境。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中提出“三喻文化”。這境,總是能讓我在匆匆忙忙、形形色色的當下,增添分外的專注與定力,不斷提升“并喻文化”。這境,總是能讓我想起《小窗幽記》“居軒冕之中,要有山林之氣味;處林泉之下,常懷廊廟之經綸”的胸懷天下與君子不器。而古代眾多清流名士附庸風雅的畫面,常常與飲茶、愛茶息息相關。白居易寫下“酒嫩傾金液,茶新碾玉塵”,蘇東坡寫下“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愛茶如癡如醉的黃庭堅寫下“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來贊美一種叫“北苑”的名茶。
一邊品茶,一邊研究豐都廟會,這是研究文化最美妙的場景。它們同為非遺,一個是躋身世界的人類非遺,一個是豐都這座城市最具辨識度的國家非遺。它們同為民俗文化,一個是感官的直接體驗,一個是精神的終極享受。
豐都廟會如何發展,如同豐都文化何去何從,成為自己常常思考的問題。有時候拿起一杯清茶,就會不自覺的思考。米蘭·昆德拉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人類的思考是有局限性的,但我相信人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思考,才能成就人類的文明!
豐都廟會萌芽于唐宋,形成于明朝中后期,興盛于清代至民國時期。1935年衛惠林的《酆都宗教習俗調查》首先提出豐都廟會產生于明代的創說,即“閻羅天子在酆都的地位,僅確定于明初。則閻羅天子的香會,總在明朝才能產生”。
豐都廟會是開啟豐都文化,讓世界認識豐都、了解豐都的一扇必達窗口。豐都廟會,從1988年起已舉辦23屆。2024年豐都廟會,開幕首天“重慶豐都廟會”話題進入抖音熱榜同城榜(重慶)第一,豐都中心城區二十萬人云集現場看廟會。豐都廟會首創夜間巡游,點亮夜經濟,豐都火爆出圈。豐都廟會正在成為展示豐都民俗、彰顯豐都文化、拉動豐都經濟的重要引擎。
我們在研究豐都廟會如何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時,借鑒全國各地經驗,發現全國影響較大、資料完整、列入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中國廟會共有263項。其中,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39項,省級達224項。由此想到,以豐都廟會為代表的中國廟會,也有望像中國茶一樣規劃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豐都廟會是中國廟會的一個縮影,以廟會為代表的節會非遺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集體創造的一套極其密集和豐富的文化系統,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道德、價值觀和審美的傳承載體,最鮮明地體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
茶與廟會,一頁書香、一杯清香、一泓清歡、一半煙火......愿豐都文化優勢,流光溢彩、破題出圈、歷久彌新,轉化為豐都發展勝勢!愿以豐都廟會為代表的中國廟會走出“中國城”,成為世界各族裔、各種群互動交流與多元文明融匯的民間嘉年華,成為下一個人類非遺!
作者:王海燕,系豐都縣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