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時代主體性迷失與覺醒——對話《動物化的后現代:從御宅族透析消費社會》
2025-01-10 11:13:50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董小玉 盧松巖

202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了日本著名文化學者東浩紀的著作《動物化的后現代:從御宅族透析消費社會》。作為日本著名的小說家、文化批評家以及哲學家,東浩紀在東京大學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曾擔任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客座教授。在東浩紀的生命經歷中,既有求學階段的研究經歷,也有出版行業的從商經歷,這使得他的文章具備寬廣的視野,更為豐富的社會性。本書著重聚焦于日本的御宅族群體,他提出了“動物化的后現代”這一觀點,直指日本社會中的消費文化,為我們思考當下的社會環境提供了啟發。

圖片1

“大敘事的凋零”:日本社會中的后現代性

東浩紀認為:現代是一個由大敘事所支配的時代。與此相對,后現代的大敘事已經在各個方面表現出功能不夠健全的特點,以至于社會的整合性急速衰退。在彼時的日本社會中,原本具備宏大意義的大敘事在日本青年心中不再具備崇高的價值,他們關注如何借助高速發展的經濟水平提高自我的生活質量,宏觀敘事的遠去所造成的心靈空虛,需要新的文化信仰來填補,御宅族的誕生便是此時日本青年緩解精神危機的現實寫照。所謂“御宅族”,在東浩紀看來是指與漫畫、動畫、游戲、個人電腦、科幻、特攝片、手辦等元素存在深刻聯結的青年群體,他們沉溺于這些亞文化中,并形成了獨特的御宅族系文化。從東浩紀所列舉的幾個文化現象中便可管窺御宅族所追求的往往在于這種文化形式是否能夠直接、快速地沖擊受眾們感官,帶來新鮮的、刺激的感官享受。后現代性正是以一種解構宏大敘事、追求直觀刺激為核心的典型文化思潮。因此,在彼時大敘事凋零的日本,御宅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日本青年與后現代性思潮的彼此嵌套與雙向奔赴。

“動物化的后現代性”:御宅族群體的深層心理癥候

東浩紀在這本書中引用了科耶夫的觀點。科耶夫認為,黑格爾式的歷史終結之后,人類只剩下兩種生存方式,一種是追求美國式的生活方式,他稱之為“朝向動物的回歸”,另一種則是日本式的清高主義。科耶夫將戰后美國崛起的消費者的狀態稱之為“動物”,他認為動物總是與大自然和諧共存,而戰后美國民眾總是被各種各樣的商業文化“圍城”,而他們與這種商業文化景觀和諧共處的表象,某種意義上體現了這種動物性的回歸。而日本“清高主義”是指,即使沒有實質性的理由來否定周遭環境,也會以“基于形式化的價值”行為方式來否定它。這一邏輯前提在于,日本清高主義者具備區分形式與價值的能力,并且清高者不會與環境妥協,就算沒有任何否定的契機,清高者也敢于否定。

在此基礎上,東浩紀認為日本御宅族群體的深層社會心態同時兼具動物性和清高主義的雙重特點。一方面,御宅族群體即使知道這些御宅文本是虛假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會被感動,這是清高主義的一種病變,即御宅族依然能夠敏銳地辨析御宅作品的表現形式與表達價值,但與傳統清高主義存在區隔——他們不再否定這種形式化的虛無,他們甚至欣然接受接受這種表層意義,并與這些文本和諧共處模式,這便是傳統清高主義的動物化轉向。可見,“動物化的后現代性”正是日本御宅族青年的典型社會心態,它映射出御宅族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以一種既獨立又融入的姿態,探索并塑造著屬于自己的文化身份。

堅守自身的主體性:消費時代的價值遵循

雖然這本書的研究對象是日本青年,但對于當下中國社會中的青年群體亦有現實意義。就“動物化的后現代”來看,至少有兩點值得我們思考。其一,如何避免自身在消費社會中沉淪。事實上,如今的中國社會在物質的豐富程度上不遜于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展現出了消費社會的諸多特點,進而不可避免地衍生出眾多倫理問題,如人文精神在消費文化面前的失落、經濟理性對價值理性的驅逐等,類似的情形不僅發生在彼時日本的御宅族群體中,也出現在如今的中國社會中。其二,在上述背景下,我們如何在以消解性為核心特征的后現代文化中,重新為自身尋求可以長期安置心靈的棲息地。后現代文化作為一種當代社會的典型癥候,其自身是缺乏核心主張的,它總是建立在既有的文化根基之上,又試圖對這一根基進行對抗性消解。因此其本身即便具備一定的感官刺激力,但也往往淪為一種文化附庸。以上這兩點都指向了同一個命題,即在消費社會中如何堅守自身的主體性,這也是浸透在東浩紀這本書中的核心議題。

事實上,青年群體的成長從不是一帆風順的過程,他們需要通過不斷的社會實踐豐富自身生命體驗,成為御宅族也是他們的眾多選擇中獨具特色的一項。對此,我們不妨在保持謹慎觀望的同時,秉持一顆開放包容的心,為亞文化青年群體保留足夠的生長空間,讓他們在探索中追尋心之所向、夢之所往。同樣的,青年亞文化研究總是與絢爛多彩的流行文化樣態息息相關,從御宅族的深度沉浸到殺馬特的個性張揚,從粉絲群體的狂熱追捧到如今粉絲民族主義的情感共鳴,青年亞文化樣態層出不窮,其內涵和性質也在這樣豐富的文化實踐中發生轉向,學術界在對新鮮的文化現象保持批判的態度之余,還需深入到青年群體內部,探尋隱匿在這些表象下的深層社會心態,從而才能更好全面地了解青年群體,繼而為其提供更有針對性、更準確的價值引導,讓他們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消費時代中堅定自我、豐富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