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新春詩游釣魚城
2025-02-05 12:26:59 來源:重慶文藝網

乙巳正月,當人們正沉浸在“巳巳如意”的祝福聲中時,一位來自云南的重慶籍詩人叩響了釣魚城的城門。他便是被中華詩詞學會評論委員會主任凌澤欣先生稱為詩壇江湖派的代表張慶輝先生。

張慶輝先生是重慶云陽人,定居昆明。他是一位資深傳媒人和文化策劃人,多次策劃并組織全國性詩詞文化活動。現為《小樓聽雨》詩詞平臺評論委員,詩天下詩詞聯大賽詩部評委,承社社員,云南省詩詞學會理事,愛詩詞,好交游,性曠達,現自營傳媒公司。凌澤欣先生點名讓我導游,我深感惶恐,在一名詩詞大咖面前,如何引領客人來一次詩詞之旅,感受八百年宋蒙硝煙中的金戈鐵馬與壯懷激烈?同比甲辰年董宇輝登臨釣魚城,上演一場金蛇版“與輝同行”。

對于全國知名詩人游釣魚城,我自然得精心準備一番,首先就是了解詩人的原籍,找到與釣魚城相關的歷史話題;拜讀這位詩人的作品,以便在講解中找到共同的意境。同時設計本次陪同的行程路線,讓客人沉浸式感受詩詞中的釣魚城壯麗與輝煌。

初五清晨,合川早已被奔騰喧鬧的春江喚醒。我早早來到了水軍碼頭游客接待中心,抬頭遙望籠罩在魚城煙雨之中的釣魚城,它云遮霧繞,多了幾分婀娜多姿,風情萬種。張慶輝先生如約而至,攜夫人驅車按時抵達。中華詩詞評論委員會副主任、瞿塘潮詩刊主編何陽義先生專程從老家大足趕到合川陪同。擔心客人不了解宋蒙歷史和四川山城防御體系,我首先安排客人觀看了釣魚城的3D動漫專題片,讓張慶輝先生快速穿越八百年的歷史時空,來到了硝煙彌漫的南宋古戰場。觀影畢,我開始了導游們制式般的開場白,釣魚城的簡介里所有的關鍵詞如同連珠炮,一股腦拋給客人,同時指向懸在頭頂的薄刀嶺城墻,既讓他感受釣魚城歷史的厚重與釣魚山的雄奇險峻,激情地吟誦起陳毅元帥登臨釣魚城的詩句:“釣魚城何處,遙望一高原,壯烈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也許是被我的熱情感染,或是有別于云南美人歌舞的導游模式,張慶輝先生被我這一套“貫口”所感動。客是云陽人,我自然想到云陽的磐石城來連接釣魚城。磐石城又名大石城、磨盤寨,位于今重慶市云陽縣雙江鎮愛國村,新縣城至高處,形如巨大磨盤,故名。《華陽國志》中所謂朐忍有大小石城即指此。清乾隆《云陽縣志》云:“磐石城者,夔門之砥柱,東川之保障也”。磐石城的建設起于對蒙古軍隊的防御。南宋淳祐二年(1242),余階受任四川安撫處置使,指揮四川軍民抵抗蒙古軍入侵。他針對蒙古軍善騎射,不諳山地作戰的特點,采用“因山為壘,棋布星分”的守備戰略,在長江、嘉陵江及一些交通要沖選擇15處寨堡進行改造建設,使之成為進退兩利、攻守皆備的戰略防御重點,磐石城作為萬州天生城(即小石城 )防御體系的支點受到重視,余玠派部將呂師夔駐守于此,對蒙古軍進行了有效防御。從此,磐石城聲名大振。南宋德祐元年(1275),元將楊文安攻陷了堅守30余年的磐石城。

沒想到的是,張慶輝先生接過話道:我生長在磐石城下,磐石城的一城一闕一草一木我都歷歷在目。我既驚奇又驚喜。歷史連接成功,為我介紹山城防御總設計余玠、磐石城守將呂師夔、開慶元年水軍支援釣魚城的重慶制置副使呂文德、川峽四路及長江防線,找到了話題,覓到了知音。

釣魚城山南摩崖題刻眾多,歷代文人墨客題寫的詩詞密布在山崖,南面上山是展示釣魚城文化的最好路線。因下雨路滑和登山之苦,我們選擇了從西北面驅車上山的路線。但我不能放棄展示釣魚城詩詞文化魅力的機會,我如數家珍為張慶輝先生介紹清代羅愔的釣魚賦和戴美渠的釣魚城懷古,讓他從詩詞中感受釣魚城的美麗:“合陽之東,有山特出,勢自北而綿延,形拱西而位置,屹然石壁,面襟江者居三屴矣。刀梁徑窄,狹者無二。蜿蜒鳥道。側目駭而神驚……”“君不見,釣魚之山高插天,飛舄樓影橫蒼煙,又不見,古佛高臥西巖畔,巨人一去跡留傳……” 還有南宋李開的飛舄樓賦:“環山出云,架天為梁,渺三江之合流,瞰萬井之耕桑,浩煙海之瞇目,恍塵宇之多鄉……”可能是我轉換太快,操之過急,又沒有摩崖的實景,張慶輝先生不得不隨著詩詞的意象不斷地轉移,人雖寸步未行,思維卻有點目不暇接、手忙腳亂的感覺。

我趕緊邀請張慶輝先生登車,前往第一個詩詞打卡點,釣魚城正山門牌坊。賞析楹聯中的釣魚城。首先為張慶輝先生介紹清代馮衡詩中的釣魚城;三江送水開巴塹,千嶂排云控蜀疆。這副楹聯以其畫龍點睛之筆,寫出了釣魚城所處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在宋蒙元戰爭時期所起到的支撐全蜀的重要歷史作用。然后介紹凌澤欣先生聯:“翠嶂蒼煙萬仞崖,看此處,三江拍浪齊流大海;金戈鐵馬彈丸地,想當時,眾志成城獨釣中原”。此聯的妙處在于運用流水對的形式,將釣魚城的美景和歷史生動地描寫出來,猶如一幅自然山水和歷史畫卷展現在慶輝先生面前,上下相承,渾然一體,行云流水,妙韻天成。當我們轉到牌坊背面品讀的時候,張慶輝先生字斟句酌地念道凌澤欣先生的詩句聯:“三江屹立中流柱,尺地橫摧上帝鞭”。不禁脫口而出:妙妙妙,對仗工穩,化典神奇,立意高遠,巧奪天工。寫得太好了!

為避開護國門南外城墻游客的高峰,我們選擇了徒步奇勝門和鎮西門。站在西北外城的城墻上,合州城一水相隔,一眼在望。三江匯流的合州城、三面環水的釣魚城立即刻進張慶輝先生的腦海里。這個時候,是該請出詩圣杜甫和中興四大詩人之一范成大的時候了。我把歷史一下子拉回到唐代梓州,杜甫先生送祁錄事歸合州,為合州蘇使君寫下的短歌行:“前者途中一相見,人事經年記君面。后生相動何寂寥,君有長才不貧賤。君今起柁春江流,余亦沙邊具小舟。幸為達書賢府主,江花未盡會江樓。”

遙望合州,張慶輝先生開始尋找會江樓的影子。正月初六即是乙巳年立春,他趕在春潮未起江花未開之前,與凌澤欣先生相會于合州,又將是一場詩人盛會,該是多么的難得,我們絕不能再留下遺憾。

也是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春天的一個上午,一葉輕舟駛入合州城區嘉陵江水域。一位詩人盡情觀賞眼前的江景與岸上繁華的街市,江流、江花、航船、斷岸,還有那座杜甫詩中的會江樓與挺立在嘉陵江兩岸的釣魚山、東山,構成了一幅詩意靈動的山水畫。他就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田園詩人”范成大。然而,這位詩人卻因行色匆匆沒有靠岸登臨會江樓,留下了千古遺憾:“井徑東川縣,山河古合州。木根拏斷岸,急雨沸中流。關下嘉陵水,沙頭杜老舟。江花應好在,無計會江樓。”

凌澤欣先生早已在老船夫酒家備好美酒,等待這一位來自云南的傳媒達人、重慶籍全國知名詩人。今生有幸,張慶輝先生定當不會錯過這場千古之約。時間緊迫,我們立即轉道山頂,去尋找護國寺那一縷千年古桂的馨香。在八百年前古桂樹面前,我們吟誦了凌澤欣先生的詩句:“釣魚山寺桂如金,三日不來香透心。折取一枝城里去,讓人知曉已秋深。”

穿過護國寺,我們來到忠義祠,一起瞻仰幾位曾經戰斗在釣魚城的南宋著名將領:余玠、二冉、王堅和張玨,并為張慶輝先生講述了王立與李德輝、熊耳夫人舍生取義拯救十萬百姓的故事。走出忠義祠,盡管華國英題寫的楹聯與郭沫若的詩詞《釣魚城懷古》對王立有著不同的評價,卻給后世留下了不盡的思考,讓人們在崇敬釣魚守將的忠勇堅貞的同時,感受到了殘酷戰爭中尊重生命、休養生息、蒼生為念的人性光輝。最后,我們還是從凌澤欣先生一首詩,讓游客內心得到了釋疑:當時受降莫猜疑,為免屠城倒宋旗。氣數從來皆有定,江山只合為蒼黎。

來到釣魚臺,張慶輝先生和所有游客一樣,都想弄明白一個問題:釣魚城如何得名?于是,我以釣魚臺為講臺,開展即興的解說,引得散客聚集,聽者側目。一段仙人釣魚拯救災民的傳說讓游客們豁然開朗;一首合州知州任逢的《釣魚臺》:“不慕渭水濱、豈借嚴陵境,巨人留神跡,持竿弄月影”,讓眾人感悟到作為一代州官的責任是造福百姓;也從朱奐的《釣魚磯》詩中體會“偶爾不逢周漢主,此心端弗愧前人”的耐心等待;還從凌澤欣先生詩:“魚山百丈高,踞險壓狂濤,上有仙人坐,持竿可釣鰲”中,感受釣魚山的險峻和詩人豪邁的情懷。一代代的文人墨客的吟詠,構成了一幅幅“攬大江東去、抒心中豪邁”的優美畫卷。

游覽途中,張慶輝先生一直叨念著凌澤欣先生的詩句:

慕名連夜仰王堅,斷壁殘巖古字斑。

以火來看元石刻,依稀認得宋江山。

我知道,他已迫不及待找到熟知的景點。于是我們下佛灣,快速賞石曼卿、王采亭、黎一夔的魚山書法三絕,觀古洞流泉、嘉陵縈帶、赤壁文光等魚山八景,懷著無比的敬仰之情,來到了王堅紀功碑亭。站在巨大的石碑前,除了殘碑蘊含的歷史帶給我們的沉思,還讓我們聯想起凌澤欣先生當年陪蜀詩人夜覽王堅記功碑的情景:空山夜靜,以火照壁,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后二句撫今思昔,感慨遙深,讀罷令人唏噓不已。

飽覽魚山之美,飽讀魚山詩詞,讓我們忘記了饑渴。時過正午,尚有護國門、石照縣衙、古軍營等景點沒有游覽。若不是凌澤欣先生多次催促,我們仍依依不舍。張慶輝先生意猶未盡,稍留遺憾,晚歸重慶,即成一首《乙巳正月過合川釣魚城》:

拾階恭謁戍城荒,細雨霏微撲面涼。

耳畔壯聲來堞壘,戟前勁草舉旗槍。

極天一嶺何雄峻,拍浪三江久激昂。

回首寒崖重霧合,釣中原處隱蒼茫。

詩中充滿對釣魚城的恭敬的赤誠,盡管滿目滄桑,細雨微涼,但詩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三江拍浪,魚山聳峙,耳畔是戰馬嘶鳴,眼前是旌旗招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英雄之城聳立在詩人面前。

正值新春佳節的時候,凌澤欣先生與張慶輝先生的一場詩人之約,如約而至,一場詩詞之行,如期而行。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詩詞之旅,無不彰顯著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的時代魅力,彰顯著中華詩詞的獨特魅力。

釣魚城,是一座創造堅城抗戰36年奇跡的軍事要塞,一座改寫世界歷史的英雄古城,還是巴濮文化的薈萃之地。

魚山標勝概,百仞倚蒼冥。

雨洗孤城白,煙浮廢壘青。

曉妝開嶂黛,佳氣瀹山靈。

壁立自今古,真堪作畫屏。

這是清代合州詩人張乃孚筆下的釣魚城美景。歷史的硝煙散盡,這里,留下了美麗的傳說,灑落著詩詞的芬芳,這里一步一景,四季如詩,我們期待天下客人的紛至沓來,共享美好時光,續寫千古詩話!

(作者:沈剛,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