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小玉 叢宇闊
“君幸食”穿越時空的邃道,悠然自古代漢語中款款走來,直譯為“請您享用美食”。它的起源,被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揭開——在那貍龜紋漆盤內的云紋間隙處,有朱書“君幸食”的字樣。它不僅生動勾勒了古代宴飲禮儀,更彰顯了當時社會對交往禮儀文化的深刻重視。當歷史的塵埃落定,這份對美食與禮儀的雙重尊崇,在2023年的英倫大地上,以全新的姿態綻放。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以三十道中國菜,近三十載對中餐文化的深耕細作,探討中餐的歷史起源、食材選取及烹飪技巧,出版了紀實著作《君幸食:一場貫穿古今的中餐盛宴》。這是一封跨越千年的情書,用文字對中國美食文化進行了一場深刻而深情的告白。

備菜:灶火賡續與農耕文明
法國人類學家克洛德認為,烹飪象征著從自然到文化的過渡,是定義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因素。火烤作為最原始的烹飪方式,將我們與野蠻人區分開來。對火的掌控讓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的生食紀元。扶霞并沒有直接從美食佳肴講起,而是追溯千萬年前中國古老的灶火傳說,讓每一道美味可口的飯菜在灶火的賡續中排布開來,使中國美食更具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韻味。
與此同時,在歐美飲食文化中長期將土豆與面包作為主食的扶霞,卻對中國飲食中必不可少的“淀粉主食”白米飯有著獨特的情愫。她逐漸意識到,盡管濃油赤醬、鮮香麻辣的菜肴在感官上極具沖擊力,卻并非餐桌上真正的核心;相反,看似平淡無奇、寡淡無味的白米飯,實則承載著飲食文化的深層意蘊,成為一餐飯的文化象征、倫理紐帶與情感依托,體現了東方飲食哲學中“淡中見真”的美學與倫理價值。她懷揣著這份對谷糧天賜的神圣憧憬,對華夏帝國農耕時代文明進行解讀,用千百年來主食交替的歷史沿革,講述著中華文明和農業國家的起源,講述著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與價值觀念,帶領我們走過一條敬拜黍稷、王朝更迭的歷史長河。
開宴:烹飪藝術與宴酣之樂
扶霞穿梭在鄉野田間,從躬耕勞作的農民處了解到歷法,這是農民們的勞作指南,告訴他們何時播種與收割、何時飼養與休憩。農民們“倚天而作”的辛勤付出,為的是生產出可口的食材,而從農田到餐桌,食材還需經歷名為“烹飪”的蛻變。中國的烹飪藝術是“因食制宜”,用獨具匠心的工藝最大化地凸顯出食材的自身優勢。扶霞歷經長期的觀察與研究,眼光獨到地發現了中國人這種“因食制宜”的“風土”時令飲食背后的“病灶”,即精英階層對食材品質的狂熱追求,對繁瑣工藝的熱切推崇。但正由于富人將對食材的追求作為一種飲食樂趣,也衍生出了“萬物皆可入菜”這一中國美食的創造性觀念,中國美食的食材無處不在,在田間、在箸間,更在中國廚師的奇思妙想間。這些年來,扶霞吸呷過“大味無形”的一品鍋湯,品嘗過濃淡相宜的糖醋鯉魚,見識過精妙絕倫的魚生刀工。她始終對蘊含中國廚師高超廚藝的“秘方”情有獨鐘,對中國廚師烹飪過程的“本味”追求和其中的“五味”平衡調和之道心馳神往。
扶霞對中國美食的追求從未局限于味蕾的享受,《君幸食》的成功更得益于她對美食背后的文化傳統與思想觀念的探索與挖掘,源于那份對將美食與特定時代背景、政治經濟環境的千絲萬縷聯系的敏銳洞察。她體悟“慈母菜”中食與心的交融,沉醉于炒紅薯尖中那盎然的詩意田園,更在辣子雞的熱烈與奔放中,看到“行千里,致廣大”的豪情壯語。正如她在書中談到的那樣:“我們不僅有思想,還有口腹。我們所有人都要吃、都要愛。”她的文字,引領讀者奔赴一場心靈與味蕾的雙重盛宴,深刻感受到那份來自靈魂深處的感動與共鳴。
宴后:消解“雜碎”與食隙碎筆
享用每一頓盛宴后,扶霞又會重新出發。她未曾停下旅食的腳步,她幾乎從不專門為某一道菜奔波勞碌、千里相會,她享受在旅途中感受人文的生動與自然的魅力。她喜歡路行此地,入鄉隨俗的輕松與灑脫,她喜歡比較不同地區不同菜系的差異與特色,她喜歡將中國美食與西式美食互相納入對方的思考。她的路途始終呈現著美食碰撞的絢爛火花,抵抗并消解著西方世界對中餐的誤解,讓真正的中國美食走進西方視野。
作為美食外交官,扶霞將歐美城市中那些并不地道的美式中餐概括為“雜碎”,這些“雜碎”在中餐與西餐中掌握了中庸之道,一方面更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另一方面又保存著中餐的某些神韻。“雜碎”現象在西方的中餐館中造成了所謂“中餐”和真正的中國美食之間嚴重的分化。盡管如今“雜碎”已經在慢慢被時代淘汰,但它所代表的對中餐的誤解卻從未完全消失,西方世界要認識到中餐的真正魅力,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媒體的傳播加速了這一“認識魅力”的進程,為美食乃至文化宣傳打開了另一扇窗口。中餐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既古老,也現代;既民族,也世界;既有著典型的中國韻致,也深刻地包容了多元的文化。我們,亦如扶霞所愿,希望無窮無盡的中國風味在民族自信的推動下,愈發成為全球文化和文明的絢麗瑰寶。
“君幸食”不僅僅是句邀請語,它更是串聯著古代宴飲的雅致與現代餐桌上的繁華,引領讀者穿梭于歷史與現實之間,感受每一次鍋碗瓢盆的交響中蘊含的匠心獨運,每一道菜肴背后承載的文化故事。扶霞以細膩的筆觸,將中餐的色香味形,乃至那份對食物的敬畏與愛,都刻畫得淋漓盡致,讓讀者看到中國美食的博大精深,感受到那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