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小玉 何雨軒
數字技術的浪潮裹挾著人類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社交圖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但可以克服時空障礙,并且能夠通過微信消息還原語言,視頻通話還原相貌,VR還原現實場景。在這個“永遠在線”的時代,北京大學邱澤奇教授的《重構關系:數字社交的本質》如同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剖開數字社交的肌理,用生動的案例揭示其如何重構人類社會的基本關系—家庭、朋友、工作與生活,為理解數字社交的本質提供了兼具理論銳度與現實溫度的新視野。

從“身體在場”到“數字同場”的關系建構
在未有文字記載的早期人類社會中,人際間的具身化交流局限于物理空間的范圍之內。隨著文明的進步,文字作為物質化的交流媒介應運而生,它使得信息與思想借助符號的力量,得以跨越地理上的重重障礙,實現了遠距離的傳播與交流。而數字時代的連接泛在,徹底消解了時空桎梏,使個體得以編織一張以自我為中心的全球關系網,個體與社會關系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以個體為中心進行資源組織”正在成為新的個體與社會關系的特征。在連接泛在前提下,個體可以隨心所欲地與世界上的任意對象建立關系,當然,人們對數字技術的過度依賴,也引發了一些學者的擔憂。
從表情包到視頻通話再到虛擬現實,人們不斷利用愈發先進的技術模擬身體,以緩解身體不在場的缺憾,彌補情感表達的缺失,但這種身體缺席的交流仍然引發了焦慮和不安。雪莉·特克爾曾在《群體性孤獨》一書中曾向社會發出警告,認為數字技術重創了人們的情感與心靈,帶來了“情感泡沫”。針對特克爾的悲觀論調,作者提出了更加樂觀的視角。他質疑將“身體同場”視為實現群體性的唯一路徑,指出“數字同場”亦是滿足人類群體性需求的有效路徑。在書中,何瑜通過電子郵件開展“碼里戀愛”,建立屬于自己的親密關系;施翹不斷適應數字交流規則維系與男友的親密關系;許俊熙在互聯網上進行語言cosplay滿足了自己的興趣追求;高考失利的程慕馨利用數字鏈接突破了科層崗位,擁有了更多可能性。在自我社會下,個體圍繞社會的社交轉變為個體匯聚關系的社交,技術給予了個人與任意對象建立關系的機會,并使得個人能夠在自我建構的關系中獲得自身期望得到的價值和意義。
技術賦能與功能異化的思考
技術發展具備雙重性,一方面是技術的賦能,年輕人通過算法匹配“搭子”,精準滿足健身、觀影等細分需求;職場人士掙脫地理束縛,在云端構建跨國協作網絡;獨居老人借助數字設備,將“每周探望”升級為“時刻在場”。另一面則是異化的暗流,朋友淪為功能模塊,親密關系退化為情感代餐,工作以“隱形加班”侵蝕生活邊界。當關系成為可定制、可替換的“數字零件”,情感的深度與重量或許便悄然消逝。
面對數字社交關系的復雜性,作者提出“建構積極和包容的生活關系”。正如社會人類學教授項飆“重建附近”的呼吁那樣:在迷失遠方的搖擺中,從具象的、周邊的生活中重建交流與互動,來汲取一些前行的力量。患口吃的陳妍通過舞蹈社的微信群重獲表達自信;肢體殘障的白彩鳳通過直播建構了自己的生活世界;雙目失明的裴子欣通過線上心目影院找到了同齡伙伴;數字移民張秀梅接納數字技術找到了自己的老年生活新陣地。書中的一個個鮮活案例揭示了一個道理:技術本身并無善惡,數字技術下的個體并非完全孤獨,關鍵在于個體如何把握技術這支“筆”來敘寫何種生命價值與意義。
在數字浪潮中錨定自我
人類社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度媒介化進程。智能設備成為“新器官”,AI技術不斷進化成為“第二大腦”,算法的濫用異化了人們的思維,交往甚至勞動……人類浸身于信息的海洋中,一舉一動所留下的數據都如滴水歸海,偏見、焦慮、不平等在數字暗流中悄然顯現,人的主體性受到了巨大沖擊。這提醒我們,數字技術重塑的不僅僅是社交關系,更是人類的存在本質。就像韓炳哲在《非物》中講到的那樣,“我們不再安居于大地和天空,而是居住在谷歌地球和數字云之中。”信息的流動和去形化使得一切變得虛無縹緲,任何東西都失去了牢靠樸實的手感,數字技術剝奪了身體感知的交流,讓真實的面對面消失于無形,只剩冰冷的數字和代碼。
然而,面對數字浪潮下的各種變化,無需恐懼于未來的不確定性。正如作者所言:“對生活關系的重構,不是奔向自由與獨立的欣喜,而是形塑人類新生活的機會。”個體如何選擇,決定了他們的道路是通往孤獨,還是通向幸福。或許真正的自由,在于清醒認知技術的賦權與帶來的挑戰,在“連接泛在”的海洋中,以主體性為錨點,編織一張既積極包容、又保有溫度的關系之網。身處數字時代浪潮的我們,不僅要成為技術的使用者,更要成為其創造者和引領者。通過不斷反思和探索,在科技賦能下,尋找到屬于這個時代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這場前所未有的變革中,錨定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