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華啟元)近日,由重慶市黔江區文化生態保護管理中心策劃出品、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黔江拓片圖典》正式面世。這部集學術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地域歷史文化圖集,以300余張珍貴碑刻拓片和66萬字研究文章,系統呈現了黔江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填補了地方拓片文獻研究的空白,成為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重要成果。

黔江的歷史文脈源遠流長,從舊石器時代的紅土灣老屋基洞人類活動遺跡,到阿蓬江流域的十多處遠古聚落遺址,無不印證著這片土地的文明曙光,元明清時期的土司制度與“趕蠻拓業”“湖廣填四川”等人口遷徙浪潮,更孕育了多民族融合的獨特文化生態。然而,因清末至民國時期方志的斷檔、行政區劃變遷導致的南部鄉鎮歷史記載缺失,黔江文化研究長期面臨著困境。《黔江拓片圖典》的出版,正是對這些空白的回應。
書中收錄的拓片,源自黔江各鄉鎮荒野中的古墓、祠堂和遺址,如同一部鐫刻在石頭上的地方史——墓志銘中的家族遷徙、碑刻書法中的藝術審美、撰志者筆下的歷史事件,經專家團隊考證研究,不僅補全了文獻斷層,更以鮮活的一手資料還原古代黔江社會圖景,揭示渝鄂湘黔結合部多元文化交融的密碼。書中拓片選自三臺書院黔江古碑拓片館及區文物管理所館藏,篩選時兼顧歷史學、社會學價值與文學藝術高度,其中部分墓志銘的書法雕刻技藝堪稱古代黔江審美范本,而撰志者的身份考據則串聯起地方名士與重大歷史事件的隱秘關聯。
這部歷史圖集的問世,凝聚著四十年間三代人的文化守護。早在上世紀80年代,龔節儉徒步踏遍黔江鄉鎮,抄錄577篇墓志銘、梳理20余萬字姓氏族源筆記,完成首次系統性田野調查;彭水學者蔡勝熾隨后對這批資料進行標點校注,為研究奠定基礎。2019年,黔江區文化旅游研究會聯合文物管理所重啟田野調查,陳彤、陳克勤等人歷時五年跋山涉水,用拓片與數字化技術搶救瀕臨消亡的碑文。陳彤感慨:“許多碑刻已風化難辨,每一張拓片都是與時間的賽跑。”
作為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支持項目,《黔江拓片圖典》不僅是學術成果的集結,更承擔著文化活化的使命。黔江區文化生態保護管理中心以書中拓片為基礎,在三臺書院設立古碑拓片館,構建開放式研究平臺;數十萬字的研究文章從多學科視角進行釋文點注與歷史考證,為后續研究提供方法論范式。編委會在序言中坦言,部分碑文因風化損毀導致釋文存疑,但“這恰是研究的起點”,期待激發更多學者深入探索,讓公眾觸摸“石頭上的歷史”,推動民族文化傳承與地方文化自信建設。
《黔江拓片圖典》不僅是一部鐫刻著文明密碼的地方文獻,更是一場跨越古今的文明對話。它讓散落山野的碑刻成為解碼黔江文化基因的鑰匙,以“學術奠基、行動傳承”的實踐,為武陵山區文化生態保護樹立了鮮活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