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晴方
抗日戰爭意志堅,抗戰精神世代傳。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新聞出版書法家協會重慶分會(書畫院)、華龍網書畫藝術聯誼會、重報集團書畫院和重慶開明畫院聯合組織了部分書畫家創作了以“抗戰”為主題的書畫作品一百余件,在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展出。這里從中遴選出特別突出的作品29幅,來表達我們承辦者與創作者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頑強的抗戰精神。
這29幅作品的作者,在重慶都有不小的知名度,或者一直活躍在書畫藝術領域。比如重慶警備區原副司令員方慰三將軍,比如四川美院原黨委書記、代理院長楊圭言,比如川美老教授、九龍坡區美協主席楊涪林,比如中美協會員、渝中區美協原主席王明福,比如張珍容、鄭開國、徐叔林、何國勝、張建國、文成義、陳長清、周繼連等等,皆如此。
這29幅作品,雖然書法僅有三幅,但一看標題便知它們的創作意圖是非常突出的,方慰三書寫的是其夫人程瓊玖創作的詩《永記國恥》,楊圭言書寫的是自己創作的詞《烽煙熾山城》。
26幅國畫作品,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包括走獸),還有書畫兼體的。
其人物畫,或刻畫偉人的,或表現抗戰英雄的,或反應那段難忘歷史的。比如周繼連畫的《紅巖魂》,表現的是抗戰時期在陪都頑強斗爭的周恩來;比如楊涪林畫的是《軍號聲聲》,表現的是充滿硝煙的抗日前線;胡川畫的是《男兒仗劍出四川》,將名震天下的四川男兒抗日的血性展露無遺;蔣朝國畫的《太行山上》,突出了兩位抗日戰士打敗鬼子的英姿。
其山水畫,或反應那段艱苦的歲月,或記錄陪都時期的悲壯歷史,或展現當年突出的帶有民族符號的地方,或借“紅旗”表達獲取勝利的民族精神,等等。比如,蕭家渝畫的《勿忘抗戰重慶大轟炸》和譚德毅畫的《不忘重慶大轟炸》,表現的就是當年重慶的艱苦歲月及悲壯歷史。比如,程瓊玖畫的魏巍長城表現的是《中華魂》,魏良慶畫的《紅巖頌》、符新明畫的《太行豐碑》和余鳳英畫的《血色丹青》表現的是共產黨人以及中華民族的血性風骨。王明福畫的《抗戰人才搖籃》表現的是民主黨派當年培養抗日人才之地。張建國畫的《南山風云錄》寫實的就是當年的遠東抗戰指揮中心之一的“南山”一瞥。文成義和張衛分別畫的“紅旗飄揚”,突出的是我們民族走向勝利的符號。
其花鳥畫,多借物抒情,采用比擬的手法,賦予筆下的花或鳥一定的象征意義。比如,張珍容和朱晴方借筆下的紅梅,表現的是“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王秀英、曾城和周西桃借筆下的墨竹,表現的是“浩然正氣”及民族氣節。陳長清、鄭開國、唐虎泉和何光倫筆下的鳥雀,賦予它們的是英勇、勝利、和平、獨立后等含義等。徐叔林畫的《縱馬揮刀增膽氣》,其借物抒情的表達方式極為明顯。
書畫兼體的僅兩幅,一幅是鐘穎畫的山水、朱晴方配詩堂,突出了主題“山河壯麗中華魂”;一幅是何國勝畫的山水,朱晴方配的詩堂升華了主題,其詩的內容是:歲月如歌山川美,激昂雄渾聽春雷。神州萬里無陰霾,喜見長空鳳鳥飛。
這里所展示的書畫作品,凸顯的都是銘刻在我們骨子里的抗戰精神,以及堅貞不屈的愛國意志和不屈不撓的民族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