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小玉 何雨軒
“走向內心,探索你生活發(fā)源的深處,在它的發(fā)源處你將會得到問題的答案。”面對青年詩人卡卜斯的迷惘,大詩人里爾克并未直接給出具體建議,而是以書信的方式與他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在1903至1908年間的十封書信中,他們探討了關于愛、孤獨與信仰等生命本質命題。這些書信以其深邃的哲思、詩意的語言以及對生活本質的洞察超越了簡單的問答,成為一場關于自我探索與內在構建的深刻對話。里爾克沒有教卡卜斯如何雕琢詞句、如何構建意象,如何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詩人”,而是引導他將目光從外界的喧囂轉向內心的靜謐,去傾聽那份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聲音。這十封信,與其說是給一位青年詩人的創(chuàng)作指導,不如說是里爾克寫給每一個在人生旅途中感到迷茫、渴望找到自我的心靈指南。

走向內心體驗:享受孤獨的能量
即便畢生都在與孤獨相伴,里爾克卻對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傾注了深切的關懷與真誠。面對一位青年詩人的迷惘,他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內心剖白與人生體悟。在里爾克看來,詩人終究不是一份職業(yè),它沒有社會地位,沒有頭銜等級,沒有養(yǎng)老保障……在痛苦和自我懷疑的煎熬中,里爾克曾直面內心,最終毅然決然地踏上這條孤獨的詩人之路。前方無人指引,他只能獨自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正因深知這條路異常艱難,里爾克勸告卡卜斯深入內心,探尋寫作的真正緣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盤在你心的深處”,在深夜寂靜時問自己:“我必須寫嗎?”(第一封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應以此為基礎構建生活,承擔起藝術家的命運,而不必在意來自外部的喧囂。
走向內心就是走向孤獨,因為真正的自我探索是一個高度個人化的過程,他人無法代勞。但這種孤獨并非消極的隔絕,而是積極的自我構建和能量積蓄。里爾克曾在《馬爾特手記》中談道:“詩不只是簡單的情感,更多的是經驗?!鼻楦惺侨说谋灸?,而真正的經驗則需要詩人去感受萬物,品味眾生之苦,將這些體驗匯聚成自身的血肉、目光和姿態(tài),最終詩歌才能從心中自然涌現(xiàn)。這種孤獨是創(chuàng)造性的,是詩人與世界建立更深層聯(lián)系的橋梁,而非障礙。它為內在的經驗積累提供了空間,使得情感得以淬煉為深刻的生命體,最終孕育出感動世人的藝術。
在信中,里爾克將孤獨視為一種必要的生存狀態(tài),一種自我成長的基石。他在第七封信中寫道:“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為寂寞是艱難的,只要是艱難的事,就使我們更有理由為它工作?!惫陋毑⒎强仗?,而是一種飽含力量的充實,它迫使我們直面自我,直視內心的恐懼和欲望,從而真正認識自己。他鼓勵卡卜斯擁抱孤獨,把藝術創(chuàng)作當作一次深入的、漫長的獨自前行。在孤獨中,我們得以掙脫他人的期待、社會的標準,獲得與自我對話的寶貴空間。這種對話,就像是在挖掘一口深井,井底涌出的將是生命最純粹、最本源的泉水。對于詩人而言,這泉水是靈感的源頭,對于眾生而言,這泉水將是前行的動力與智慧。
愛是最高級的實踐:集聚痛苦向上的心去愛
里爾克非常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皭郏芎茫灰驗閻凼瞧D難的。以人去愛人:這也許是給予我們的最艱難、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實驗與考試,是最高的工作,別的工作都不過是為此而做的準備?!保ǖ谄叻庑牛├餇柨藢垡暈橐豁棙O具挑戰(zhàn)性且至關重要的生命實踐。“以人去愛人”道出了愛的本來面目——超越性別局限,回歸人之本真。愛也并非淺易的情感沖動,而是一種崇高的磨礪和自我完成。里爾克認為青春的熱情固然澎湃,但真正的愛需以內在世界的完成為前提,需在孤獨與痛苦中錘煉心靈。當我們只是將愛朝向外界,投射于他人而忘記關照內心,我們的生命便會陷入一種錯亂與混沌之中。“必須用他們整個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們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動的心去學習愛……愛長期地深深地侵入生命——寂寞,增強而深入的孤獨生活,是為了愛著的人?!敝挥挟斘覀冇眉拍屯纯噱N煉了內心,“為了另一個人完成一個自己的世界” (第七封信),才能在未來用成熟的自我去迎接愛。這種對愛的詮釋使人深?。簮鄄粌H是與他人的結合,更是自我完善的結晶,是走向成熟的必修課。
在里爾克看來,痛苦是生命成長和自我展現(xiàn)的必然組成部分?!拔覀儽r越沉靜,越忍耐,越坦白,這新的事物也越深、越清晰地走進我們的生命,我們也就更好地保護它,它也就更多地成為我們自己的命運”(第八封信),就像自然界中的萬物為了生存而抵抗一切阻力一樣,這些苦難正是注入血液、重塑自我的新生力量。面臨痛苦,我們需兼顧病人的忍耐和康復者的自信。痛苦之所以艱難,在于它要求個體付出極大的內在努力和自我超越,這與愛的艱難同根同源。無論是愛還是痛苦,都迫使個體走向深處,進行內在的“工作”,從而實現(xiàn)生命的蛻變和升華。
忍耐即修行:靜候生命豁然貫通的時刻
時至今日,這十封信中所蘊含的哲理依舊熠熠生輝。當外部世界日益喧囂、復雜和不確定時,里爾克式向內求索、自我承擔、擁抱困境的智慧,便愈發(fā)彰顯出其獨特且稀缺的精神價值。這十封信不僅僅是在回應卡卜斯的困惑,更是以其深邃的洞察和真誠的關懷,為我們提供了一扇通往內心的窗,是一場關于內心的朝圣,它鼓勵我們向內挖掘,去擁抱生命中的孤獨與痛苦,去愛這些問題本身。
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詩人。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最杰出的作品;我們所經歷的每一次喜悅、每一次痛苦、每一次掙扎,都是生命詩篇的獨特詞句。里爾克告誡我們要“以深深的謙虛和忍耐去期待一個新的豁然貫通的時刻?!保ǖ谌庑牛昂煤玫厝棠停灰趩?,如果春天要來,大地會使它一點一點地完成?!保ǖ诹庑牛┧J為人生就是忍耐和慢慢成長的過程。忍耐孤獨、痛苦、誤解、艱難,不要輕易放棄或者否定自己。不必畏懼痛苦,也無需逃避孤獨,正是因為這些經歷,才使得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完整、本真。
“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背砷L本就是一段漫長而深邃的探索,需要我們以更加平靜而堅定的步伐,靜候未來生命的綻放。正如里爾克所言:“愿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擔當,有充分單純的心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