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陳發源 實習生 張子涵)逛一逛文創集市,與NPC打卡互動,還能欣賞抗戰主題戲劇,這樣的戲劇新體驗是不是很愜意?8月15日,由重慶市話劇院舉辦的“沒到抗建堂,重慶只算打卡一半”品牌發布會在重慶抗戰戲劇博物館舉行。抗建堂即日起將開展抗戰話劇常態化演出,推出劇中場景復刻、戲劇工作坊、Citywalk、文創集市等系列活動,讓市民在這座被譽為“中國話劇圣殿”的文化地標感受戲劇的力量。

煥新開啟融合發展新篇章
抗建堂誕生于1941年,由周恩來、郭沫若、陽漢笙等先輩親自倡導修建。作為戰時中國話劇的精神堡壘,這里曾首演《風雪夜歸人》《北京人》《棠棣之花》等33部經典話劇,留下了曹禺、老舍、秦怡、張瑞芳等藝術巨匠的足跡和周恩來七度觀劇的佳話。

歷經八十余載歲月洗禮,在重慶市、區兩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下,抗建堂通過文物修繕、設立重慶抗戰戲劇博物館、復排經典劇目以及打造戲劇文化風貌區等系列工程,成為活化抗戰戲劇歷史、連接當代文旅體驗的重要樞紐。
此次發布的品牌口號“沒到抗建堂 重慶只算打卡一半”,旨在強調抗建堂所承載的深厚抗戰戲劇文化是深度理解重慶城市靈魂不可或缺的“另一半”。

重慶市話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劍表示:“重慶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抗建堂被譽為中國話劇的‘圣殿’,象征了重慶作為戰時大后方的文化抗爭精神,是抗戰歷史的活化石。以抗建堂為代表的抗戰戲劇歷史和抗戰戲劇文化值得被看見,值得被全球傳播,成為打卡重慶的另一半。沒有感受這段抗戰戲劇文化,就無法真正讀懂重慶這座城市。”

品牌發布后,將依托重慶抗戰戲劇博物館不定期舉辦戲劇體驗活動,推出“3+1現象級IP劇目循環常駐演出”模式,《霧重慶》《風雪夜歸人》《河街茶館》等經典話劇將以半年度為單位在抗建堂劇場駐場演出。同時,以《群猴》等為代表的經典短劇系列于每周四、五上演,讓觀眾能在歷史原址感受藝術魅力。打造抗建堂戲劇文化風貌區,融合民國風情街景、劇中場景復刻(如七七小飯館、河街茶館)、戲劇工作坊、Citywalk、文創集市等,形成全息沉浸的文化消費場景,為市民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
《群猴》《霧重慶》形成駐演矩陣
除品牌發布外,當晚,經典諷刺喜劇《群猴》在抗建堂劇場首演,為這座“永不落幕的戲劇方舟”奏響了啟航的序曲,正式拉開了宋之的戲劇《霧重慶》《群猴》同登抗建堂舞臺的帷幕。

據了解,《群猴》由劇作家宋之的創作于1946年,該劇故事也發生于1946年,某小鎮正舉行“國大代表”選舉,各派系相繼登門,荒誕角逐,從謾罵發展為斗毆,警察聞聲而至,眾人急中生智謊稱“排練猴戲”。
整場演出時長約1個小時,所有的戲份都在一座老宅的客廳進行。舞臺上,精致的雕花門窗、褪色的絲絨窗簾、笨重的紅木家具、昏黃的水晶吊燈,營造出一種華麗的腐朽感,如同一個精心布置的牢籠,讓那些內在的污濁、算計毫不掩飾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重慶市話劇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群猴》導演梁東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道,這是他第四次排《群猴》。這次,他和演員們在精準的節奏與爆發的表演中,注入對人性更鮮活的映照與思考。他將《群猴》置于一個絕佳的熔爐中,老宅客廳的年代感提供了歷史的重量和視覺的質感,黑色幽默的定位則精準地放大了劇本內核的荒誕與殘酷,讓觀眾在笑聲中感受到刺骨的寒意和對權力異化的深刻反思。
“這是我第一次飾演這個角色,難度挺大的!”重慶市話劇院青年演員、《群猴》主演張藍心告訴記者,戲中她飾演的馮霞造這個角色,是一個反派人物,其中的難度主要在于角色的性格與她有很大的反差,性格更加潑辣、兇狠,在飾演中她時常把這個角色想象成一個不壞的人,把她當成一個好人來演,通過這樣的嘗試讓這個角色立起來,更完善。

據悉,《群猴》首演后,將于每周四、周五上演,與每周六上演的經典話劇《霧重慶》形成駐演矩陣。這也是全新品牌發布會后的一次創新,架起戲劇與觀眾的橋梁,深刻感受重慶的歷史筋骨與文化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