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0家小廠到工業集群!這場講座揭秘抗戰時期重慶工業的“崛起密碼”
2025-08-26 21:01:19 來源:重慶文藝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王景行)8月26日下午,“渝中講壇?渝州講席”第48期講座在渝州書房舉行。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守廣,以《抗戰時期重慶新興現代工業的支撐及其意義》為題,用鮮活史料與詳實數據,帶領聽眾重溫抗戰時期重慶工業的崛起之路。

講座現場

抗戰前的重慶雖已是長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和區域商品集散中心,但現代工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當時重慶城市人口約30萬,工業基礎較為薄弱,僅有劉湘創辦的武器修理所、盧作孚的民生機器廠等少數企業,以及60多家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的小型修配廠。”講座伊始張守廣向大家介紹,“這些零星分布的工業力量如同星星之火,為后續重慶工業的爆發式發展埋下了伏筆”。

轉折始于全民族抗戰爆發后的“工業內遷”。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一場規模空前的工業大遷徙運動展開。張守廣指出,重慶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與戰略位置,成為內遷企業中最重要的接收地。“據不完全統計,初期遷渝廠礦約180至200家,而到抗戰勝利前后,這一數字已增至600家。”在這一過程中,重慶形成了李家沱、小龍坎、磁器口、江北、大渡口等多個工業聚集區,儼然成為長江上游、中國西部最大的工業中心。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守廣

講座中,張守廣深入剖析了抗戰時期重慶工業的結構特點:“這一時期最顯著的特征是以兵工、機械、化工、冶煉等重工業為主導。”據他介紹,在重慶1694家工廠中,重工業占比近70%,資本更占到77.2%。尤其兵工業表現突出——例如第21兵工廠,職工人數達1.43萬,生產包括步槍、機槍、迫擊炮等二十多種武器裝備,為前線作戰提供了堅實支撐。

“這些武器不是冰冷的數字,更真實作用于戰場。”張守廣以長沙會戰舉例,“正是這些‘重慶造’武器組成的火力網重創攻入長沙的日軍,起到了扭轉戰局的作用。

據張守廣介紹,重慶工業在抗戰中實現了從草創到集聚、從零星到系統的歷史跨越,不僅為前線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也為大后方社會秩序穩定奠定基礎,更深刻影響了戰后西南地區工業布局和新中國的建設進程。

講座在熱烈掌聲中結束。聽眾紛紛表示,通過張教授的講解,深刻感受到重慶這座城市的工業韌性與歷史擔當,也對“工業強國”的現實意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