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靜
能直擊人心的文藝評論從來不是“生成”出來的(包括AI加持),而是“成長”出來的。
在大眾評論方興未艾的今天,作品的內容生成已越來越容易,但真正與人共情、與人共鳴的作品絕不是“寫出來的”,而是“煉出來的”;是在生機勃勃的現實生活中,在與廣大民眾的日常交流中“蹦出來的”。有感染力的評論作品,我以為就是好作品,至少,具備了精品創作條件。
好的評論作品作為文藝生產上下游鏈條,主張與生活“連接”,關懷現實溫度,具有獨立批評精神,最終豐盈民眾精神文化需求,回答新時代藝術審美新訴求,彰顯新時代文藝評論新風尚。
日前,重慶市文聯啟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藝創作“深耕”行動,采取藝術家定點“長蹲”,定期發布創作計劃、階段性成果,形成蹲點檔案。這種在地性的“深耕”行動旨在筑牢新時代文藝精品創作根基,破解“走馬觀花式”“淺嘗輒止式”“蜻蜓點水式”頑疾,推出一系列優秀文藝作品。
文藝評論更應“深耕”。
首先,文藝評論作品若與現實嚴重脫節,會帶來什么后果呢?
閉門式造車。要么把自己“封”在隔絕社會生活的“暗室”,寫自我滿足的“官話”,不“走出去”,安于“信息繭房”,以自我感受代替人民感受;要么資料堆積,以史論史,以“學富五車”之形現“坐而論道”之美。既缺乏藝術魂,又欠“人味”。作為獨立藝術門類,評論與創作的“雙向奔赴”,歷來強調的只是進一步深入實踐,以實踐豐富評論。我們提倡的是與現實生活同在,與現實生活連接,感受現實生活的喜怒哀樂,不是“居高臨下”“浮光掠影”“游擊打卡”。請記住,文藝評論的主角是日常生活,生活是有厚度和深度的。生活需要的是共情、覺知,需要長久的陪伴和理解。一方面,日常生活的最大特性就是不確定性。評論者只有在生活中,不斷吸收營養和接收生活及時反饋,生活的文藝性才更能讓作品激發大眾共情;另一方面,如何反映當下社會發展新面貌?對發生的文藝現象、文藝作品、文藝思潮負責任地做出引導性、深刻性、長遠性評價和推介。這些除了需要創作者具備敏銳度與觀察力外,“浸潤式生活”必不可少,這就是遵循生活現象的規律,即事物發展的周期、疊加、轉化與蛻變。一個合格的評論家,不了解創作經歷,不去深層次探究作品創作背景與發展過程,可以說,這部評論作品就是“空中樓閣”。生活就似一池水,不見底卻源源不斷地充沛。
學究式陳述。評論者喜歡創新詞、引理論,寫作過程被壓縮為查資料、拼段落,比技巧,語言表達喜歡呈現“三拐式”路徑,即簡單的拐復雜,口語的拐書面,陳詞的拐新調。文藝創作強調“雙創”,但文藝評論的現代性與中國話語體系的歷史性、傳統性并不矛盾,也與人民的文藝、中國的風格、民族的精神相得益彰。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探討了藝術作品的本質問題。他認為,藝術的本質是對存在真理的召喚。這種真理是通過藝術家的存在性傾聽一起參與完成的。而我以為所謂的存在性傾聽是建立在綜合藝術生活化,和大眾主體經生活打造形成的世界觀中的。沒有深入其中,又如何能找尋藝術本源呢?
其次,評論家在與生活的對話中,一定強調獨立的批評精神,打造向上向善、良好秩序的文藝批評新生態。
文藝評論的核心是批評精神和價值判斷,真正的文藝評論要的是批評。作為數字時代最具活力的感知方式之一,“批評”是把利劍,是“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把握不對,傷人傷己。
面對社交下沉、情感剝離、信息繁復、觀念升級的現實新挑戰,大眾文藝評論成為了社會主流,如何杜絕批評話語死板、干枯、理論晦澀難懂?——強調主體體驗,深入日常深度和廣度(所以強調“深耕”),了解創作全過程和創作規律,“眼光向下”,這樣的批評才具備話語權,才是有用的批評;強調話語表達接地氣,拒絕空洞無物。評論的主體是生活文化事項,而不是架空生活的說教與高高在上;強調態度真誠、善意、誠懇和文字建設性的感性溫度,批評者要說真話講真情用真心,才能與批評對象共情和平等對話;強調個性化觀點和獨特視角,有理有據,具備正能量引導。要做到這些,其實并不容易。
新生態、新大眾,時代價值觀賦予大眾精神文化新需求。如何聚焦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新文藝方針政策,聚焦智慧藝術“雙驅”,再塑中國話語當代批評生態,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