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新大眾評論 | 苦難歲月中的民族脊梁——對話電影《南京照相館》
2025-09-02 22:47:56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董小玉 潘昱竹

《南京照相館》無疑是2025年中國暑期檔電影的一匹黑馬。這部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歷史片,自7月25日上映以來,連續17天單日票房冠軍,票房已突破28億元,成為2025年暑期檔的現象級作品。影片將鏡頭對準1937年南京城內的“吉祥照相館”,講述了一群普通老百姓在日軍侵華的至暗時刻,從被迫替日軍沖洗照片到冒死保存屠城罪證的動人故事。

逆流下的孤舟:危城歲月里的家國與生存

在敘事層面,《南京照相館》放棄了宏大敘事,轉而通過對小人物命運的聚焦來折射出南京大屠殺的殘酷。“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影片中家與國命運緊密交織,在日軍的鐵蹄踏入南京后,吉祥照相館的七口之家再難保有昔日的寧靜。郵差蘇柳昌為求生存,冒充照相館學徒,為日軍攝影師沖洗照片;照相館金老板從恐懼逃避逐步走向奮起反抗;演員林毓秀也從沉湎幻夢蛻變至深明大義。在這間小小的照相館里,原本委曲求全、茍且偷安的他們認清了日本侵略者偽善與侵略的本質。蘇柳昌擲地有聲地說道:“輪不到你們不許可,只要中國一日未亡,就一日不許你們糟蹋。”這句話標志著一個普通中國人家國意識的覺醒,也奏響了一曲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民族戰歌!

暗房里的微光:作為武器與記憶的照片

照片作為影片的核心意象,不僅是日軍侵略中國、屠戮無辜百姓的罪證,也是中國民眾抵抗侵略的無言武器。那一張張記錄日軍放火燒屋、奸淫婦女、擲嬰止啼、殺人比賽的影像,皆是民族苦難與屈辱記憶的物質佐證。每一張照片的背后都是一樁血淚交織的慘案,而暗房里逐漸顯影的,又何止是圖像,更是一個民族被恐懼壓制卻終將覺醒的氣節。這些觸目驚心的影像,也徹底喚醒了深埋于平凡人物心底的良知與勇氣,促使他們從自保走向反抗。阿昌冒死復制和藏匿罪證底片,老金用風景畫布替換日軍宣傳照,并高喊“大好河山,寸土不讓”,毓秀讓出通行證,營救同胞,這些行動并非英雄主義的宏大敘事,而是黑暗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死抉擇與人性微光。他們用性命換來的底片,成為制裁日本軍國主義的明證。他們用影像保存真相,抵抗遺忘,正如郵差蘇柳昌所言:“我們洗的不是照片,是中國人的魂。”

精神的底色:亂世中的仁義禮智信

電影中對“仁義禮智信”的呈現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詮釋。其一,從日本軍官的角度出發,“仁義禮智信”成為他們合理化侵略與屠殺的無恥辯白:提供救助謂之“仁”;給照相館掛免死招牌謂之“義”;給了食物謂之“禮”;借用通行證殺人謂之“智”;遵守了給通行證的承諾謂之“信”。他們用“假仁、棄義、失禮、喪智、背信”展現了其虛偽的本質。其二,從照相館五位中國小人物出發,“仁義禮智信”成為他們舍己為人、以身殉國的精神支柱。無論是把生的機會留給他人的蘇柳昌,還是以身赴死為他人爭取活命的宋存義,抑或是將待客糧食分給他人的趙宜芳,以及提出將底片調換并縫進衣服里的老金,信守承諾哺育小兒子并揭露罪行的林毓秀,他們都以生命為橋、以行動為碑,在亂世中踐行了真正的仁義禮智信,堅守住了國人的良心、堅挺住了民族的脊梁!

電影結尾處,導演完成了一次震撼人心的時空對話。當黑白影像中的斷壁殘垣、累累白骨緩緩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今日南京城的繁華景象——中山陵的蒼翠莊嚴、雞鳴寺的熙攘人潮、長江大橋的車水馬龍。這組古今對比,不僅是現實的展示,更是對歷史的叩問與和平的禮贊,它跨越時空,為我們譜寫了一首昂揚的希望之歌。這希望,源于歷史的苦難,更源于中華兒女在苦難中所迸發出的、永不磨滅的民族精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要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以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決心和勇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鍥而不舍、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