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徐云卿)“不虛此行,這不僅是美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激勵。”“原來重慶有這么好看的芭蕾舞劇!”……9月7日晚,不少北京的觀眾在觀看芭蕾舞劇《歸來紅菱艷》后,如是說道。

9月7日,作為入選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的唯一一部芭蕾舞劇,重慶芭蕾舞團大型原創芭蕾舞劇《歸來紅菱艷》在北京中央歌劇院精彩亮相,向北京的觀眾展現了“渝字號”文藝精品的魅力。

《歸來紅菱艷》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為背景,以中國當代舞蹈藝術先驅戴愛蓮為原型,講述華僑藝術家“蓮”從英國歸來,在中國共產黨黨員“軒”的引領下,以舞為戰激勵民眾斗志、在育才學校撫育戰爭難童、發展民族舞蹈事業的動人故事。
在北京,有不少慕名而來的《歸來紅菱艷》劇迷,于鑫淼就是其中一位。演出開始前半小時,他便來到了劇院,翻看著手中的宣傳冊。“我關注了國內很多芭蕾舞團,其中也包括重慶芭蕾舞團。我之前通過抖音直播等,觀看了她們這部舞劇的排練片段,了解了故事背景,很感興趣,因此知道《歸來紅菱艷》要來北京展演后,我馬上買了十幾張票,邀請我的親朋好友一起來觀看。”于鑫淼向第1眼TV-華龍網記者表達著自己的期待。

當晚19點30分,大幕拉開,在歡騰熱鬧的英國皇家舞蹈學校畢業典禮演出后,舞臺被一片朦朧的“雨霧”籠罩。撐著油紙傘、提著皮箱的“蓮”翩然而至,與在重慶的伯父相見,一同踏入了煙雨朦朧的山城雨巷。“幺妹,我們回家!”一句巴腔渝調的人聲響起,正印證了舞劇名稱中的“歸來”二字。
緊接著,觀眾們見證了“蓮”在重慶的點點滴滴:看她與兒時同伴“軒”意外重逢,看學童圍著軒玩“老鷹抓小雞”、唱抗戰兒歌《馬兒真正好》;又隨著劇情,感受戰火的殘酷與人們的不屈——大轟炸后,在“軒”和“蓮”的帶領下,民眾將被擊落的日機殘骸拖到市中心展覽,鼓舞斗志;在國泰大戲院,“蓮”首次將少數民族民間舞搬上了募捐義演的舞臺,卻因轟炸而中斷,她帶著學童們在燭光中跳起了“小馬戰舞”,以稚嫩歌聲與足尖舞步堅守信念……一幕幕烽火中的堅守與抗爭牽動人心,直至尾聲“白鴿”翩飛,全場掌聲久久不息。

這部劇首演于2023年,全國巡演累計90余場,前后歷經多次修改打磨,在這次進京展演前,《歸來紅菱艷》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打磨提升。“《歸來紅菱艷》能夠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進京演出,意義重大,因此大家都感覺十分榮幸,也十分重視。”重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芭蕾舞劇《歸來紅菱艷》總導演劉軍表示,經過打磨后,舞劇劇情主線更加凝煉,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信仰力量塑造得更加鮮明,劇中的巴渝元素也更加豐富。

舞劇中的巴渝文化符號,與西方芭蕾舞藝術巧妙融合,再現了戰時重慶人文風貌。舞臺上,錯落的吊腳樓輪廓浮現,復刻出山城特有的建筑特色,讓人仿佛穿越到老重慶的街巷;拖拽日軍戰機殘骸時,纖夫漢子不屈前行,將巴渝兒女的韌勁刻進每一個動作里;廟會場景中,孩童抱著秀山花燈來回穿梭,展現出巴渝民俗的鮮活煙火氣;苗族舞等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出現更添風情,盡顯民族文化交融之美。
演出結束后,觀眾們難掩激動之情。在北京讀研究生的重慶觀眾潘曉雪,得知家鄉的芭蕾舞團來京演出,便專程過來觀看。“我的外公外婆也是重慶大轟炸的親歷者,而現在知道這段歷史的人越來越少了,這部舞劇又再次提醒我們年輕一代,要銘記歷史。”

“我們希望通過《歸來紅菱艷》,用芭蕾藝術銘記歷史,致敬先輩,展現中華民族萬眾一心、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同時,也希望讓全國更多觀眾了解重慶的歷史和文化,感受‘重慶造’芭蕾舞劇的風采。”劉軍表示。
據悉,《歸來紅菱艷》于9月8日在中央歌劇院再上演一場后,將繼續走進山西、深圳等地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