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新大眾評論 | 真正的美德是智慧——對話《蘇格拉底的申辯》
2025-09-10 09:14:17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董小玉 何艷

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的申辯》被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譽為“西方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文獻之一”,2400余年來,這部蘇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自辯的文字,始終是哲學、法學、政治學等領域的必讀經典。《蘇格拉底的申辯》在文藝復興時期被重新發掘成為啟蒙運動中反抗專制的思想武器,直至今日被翻譯成百余種語言廣泛傳播。它以對話為載體,將一位哲人的靈魂赤誠與思想鋒芒鐫刻于人類文明的星空,成為人類共同的跨越時空的精神坐標。   

以對話為刃,剖開哲思的原初底色?

蘇格拉底的“申辯”,從來不是單向度的自我辯護,而是一場以對話為形式的哲學實踐。當他站在五百人陪審團面前,面對 “腐蝕青年”“不敬神明” 的指控,他既沒有選擇痛哭流涕的乞憐,也沒有擺出盛氣凌人的辯駁,而是以一貫的 “問答法” 展開交鋒。他向原告美勒托發問:“你說我腐蝕青年,那誰在教導青年變好呢?” 在步步追問中,美勒托的邏輯漏洞暴露無遺 —— 他既指責蘇格拉底信奉新神,又控告他不信神,自相矛盾的言說恰恰揭穿了指控的虛妄。這種對話不是為了在法庭上贏得勝利,而是為了讓在場者看清真相。正如他所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你們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值得過。”

“對話”在這部作品中是哲學本質的生動呈現。蘇格拉底始終以“無知者”自居,他的對話從不預設標準答案,而是通過不斷詰問、反諷與引導,促使對方在矛盾中覺醒。即便面臨死刑判決,他依然堅持用對話傳遞信念:“如果你們處死我,就很難再找到像我這樣的人了,我是神賜給雅典的牛虻,不斷叮咬你們,讓你們警醒。”這種拒絕教條與盲從、強調個體獨立思考的對話,正是西方理性精神的源頭。

以對話為鏡,映照時代的永恒困境?

《蘇格拉底的申辯》中的對話,如同一面明鏡,映照出雅典民主制度的光輝與裂痕。作為古希臘民主的典范,雅典賦予公民參與審判的權利,卻在思想議題前顯露出短視與沖動。蘇格拉底在對話中直言:“審判官們,真正的美德是智慧,而多數人的意見并不一定正確。”這番言論挑戰了“多數人決定即正義”的樸素認知,揭示了民主制度中可能存在的“多數人暴政”的風險——當群體情緒壓倒理性,偏見便會凌駕于真理之上。正如羅翔所說:“就像現在網暴,很多人一知半解,偏聽偏信,給無良媒體蒙騙,被借刀殺人,給被網暴者造成巨大傷害。”

蘇格拉底所映照的困境并非雅典獨有,而是貫穿人類歷史的永恒命題。在社會面臨傳統與變革的沖突、思想遭遇權威與世俗的壓制之時,類似的對話總在不斷上演。蘇格拉底的悲劇在于,他試圖用對話喚醒時人,卻被視為對既有秩序的威脅;他堅持用理性追問真理,卻被貼上“腐蝕青年”的標簽。這種“先知者”與“時代”的沖突,在后世無數思想者的命運中反復重現,而《蘇格拉底的申辯》中的對話,正是對此最深刻的記錄與反思。 

以對話為橋,連接古今的精神家園?

跨越兩千多年的時空,《蘇格拉底的申辯》中的對話依然在與每位讀者展開靈魂的交流,搭建起連接古今的精神橋梁。當讀至蘇格拉底面對死刑判決時的坦然——“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更好,唯有神知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哲人的從容,更是一種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靈魂的純粹珍視,對生命意義的本質叩問。這種力量通過對話穿越時空,在每一個思考“人應當如何生活”的心靈中激起回響。

蘇格拉底借對話所構建的精神家園,為現代人提供了對抗浮躁與虛無的思想源泉。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今天,人們常陷入迷茫與空虛,而蘇格拉底則用對話提醒我們:不要輕易接受現成的答案,要敢于追問“什么是善”“什么是正義”“什么是幸福”;不要沉溺于物質的享樂,要關注靈魂的成長。正如他反復強調的:“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這句箴言,至今仍是尋求生命意義者的精神燈塔,指引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

從雅典法庭上的唇槍舌劍,到千年之后的心靈共鳴,《蘇格拉底的申辯》以對話為核心,不僅記錄了一場改變西方思想的審判,更承載了人類對真理、正義與生命意義的永恒追問。它告訴我們,對話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保持無知的謙遜,堅持理性的追問,尊重不同的聲音。在這部不朽的作品中,蘇格拉底從未真正離去,他的對話仍在繼續,他的精神仍在傳承,如文明長河中永不熄滅的哲學火種,照亮著每一個追尋真理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