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值得被銘記的歷史,一種震撼人心的精神,一場跨越時空的崇高致敬。
一部沉寂七十余年、曾榮獲奧斯卡獎的紀錄片《苦干——中國不可戰勝的秘密》,經過精心高清修復,再次走入公眾視野,重現那段堅韌不屈的歷史歲月。
由莉莉周觀影團協辦的紀錄片《〈苦干〉歸來》業內專場觀影會,于9月1日與9月9日分別在重演渝北文化劇場與重慶巾幗園成功舉辦。


這部關于“尋找”的紀錄片,讓我們重新看見了一部幾乎被時間遺忘的奧斯卡獲獎之作——《苦干》是如何穿越戰火與年代,重返我們的視野。《〈苦干〉歸來》不僅是一次影像的修復,更是一場跨越八十多年的歷史對話。
本期我們匯集了部分資深影迷的觀影回應——他們從重慶大轟炸的個體記憶到人類命運的共同命題,從“苦干精神”的傳承到國際視野下的抗戰敘事,這些文字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卻共同指向一份未曾褪色的民族情感與歷史清醒。
他們寫的不僅是影評,也是一封封寄往歷史與未來的信。

勿忘歷史 愛我山河
《散文家》雜志執行主編 雨馨
一部實拍重慶大轟炸的《苦干》,揭開埋藏在歷史深處的一段難忘的“南渡記憶”。
秋日里,在“莉莉周影藝”的組織邀約下,我和無數影迷們觀看了這部《〈苦干〉歸來》。
影片中無數個珍貴的片段,讓我們再一次穿越戰火與時光,跨越85年,將歷史與硝煙鏈接,讓我們見證腳下這片土地,這座不屈不撓的“英雄之城”因“《苦干》歸來”,震撼心魄。
是的,1940年8月19日到20日,日軍對重慶主城實施了慘絕人寰的大轟炸,畫面中,硝煙四起,濃煙滾滾,美國記者斯科特在重慶南岸拍下了這珍貴的影像,完整記錄下這段真實的歷史。
“不打擾,只見證。”影片中,斯科特只用最真實的鏡頭無聲地表達。
重慶,不僅是一座讓每個重慶人自豪的英勇之城,還是令國際社會稱贊的“愈炸愈勇”精神之所在。
經歷了6年多戰火洗禮的廢墟上,我們重建了今天拔地而起的嶄新的城市。
勿忘歷史,愛我山河。
在林語堂先生滿是愛國情懷的字里行間,我讀到了,另一座長城,屬于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熱愛和平的另一座精神“長城”,巍然屹立。
如今,偉大的抗戰精神已深深融入重慶的血脈,“堅韌、忠勇、開放、爭先”正成為我們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歷史不可磨滅,重慶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付出的巨大犧牲,影片中,它來自于每個重慶人,中國人,愛國的人。也許,正是這種血濃于水的家國情懷,讓我們的修復團隊辛勤工作,夜以繼日,克服重重困難搶救性保存了這部珍貴的紀錄片。
我們不止一次被那些震耳欲聾的轟炸聲帶回歷史,帶回防空洞,帶回戰時的消防搶救現場。巍巍三峽,云遮霧繞,山高雄險,我們跟隨民生公司的船帆,仿佛又置身浪濤暗礁那不惜生命、搶運抗戰物資的江中……
長達6年零10個月的時間里,日軍對重慶及其周邊地區投下了2萬多炸彈,數萬百姓,萬頃房屋瞬間坍塌,可我們的防空洞內藏起來的兵工廠仍堅持生產,百萬川軍仍浩浩蕩蕩,奔赴前線……
感謝《苦干》歸來的策劃和修復團隊,《苦干》歸來是那段無比珍貴的抗戰歷史的歸來,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精神的歸來,是和平年代人們愛國情懷的歸來,深深地向每一位幕后工作者致敬。

穿越時空的記憶考古與精神對話
重慶師范大學教授 江虹
《〈苦干〉歸來》是“關于一部電影的電影”。它把舊影像與新現場并置,讓當年的戰火與今天的燈火相互映照,仿佛把時間擰成一股繩,牽著觀眾一路走回歷史的原點。
1939年,美國攝影師斯科特走遍香港、廣東、廣西、貴州、重慶等地,用彩色膠片記錄下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真實圖景,并將影片帶回美國命名為《苦干》(KUKAN)。八十多年后,《〈苦干〉歸來》將兩個國家、兩代創作者、兩個時代的線索交織在一起,凝聚成“尋”與“歸”的雙重母題。影片一方面追尋1939—1940年斯科特在戰時中國的拍攝,徐徐展開一幅抗戰影像史;另一方面回溯這部影像的傳奇命運,在歲月里失散,又被一段段尋回并修復,重新回到公共記憶與國際銀幕。“尋與歸”的主題讓影片天然印上“記憶考古”的氣質,它挖掘的不只是膠片,更是影像與歷史之間的回響。而“歸來”也因此有了雙重意涵——既回到中國觀眾身邊,也回到世界電影史的現場。
《〈苦干〉歸來》的敘事主體,落在重慶大轟炸珍貴影像的復現與轉譯。影片按圖索驥尋找當年拍攝地,用同樣的角度再次觀察斯科特鏡頭中的場景。創作者身后的是欣欣向榮的山水之城,手中握著的是大轟炸后的殘破景象,史料與現場并置,制造出一種觸手可及的“時間折疊”。經由時間創造出的強烈反差又重新確立了“城市”的敘事主體地位,重慶不只是戰時舞臺的背景板,更是抗戰精神與現代化進程的承載體。片中特意引述了《苦干》里斯科特在重慶大轟炸后的感嘆“或許重慶城遭到了毀滅,但這里的人們會繼續活下去;城市里的建筑遭到了破壞,但這里人們的精神不會被打倒”。今天,現代化的重慶在原址拔地而起,橋梁、輕軌、燈火連成新的城市紋理。當重慶今天的繁華景象與80年前的廢墟影像在銀幕上重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重生,更是一個民族不屈精神的傳承。
影片整體不張揚、不急躁,“尋與歸”的故事講得干凈明朗。舊影像被溫柔對待,新城市被認真凝視,歷史沒有被神化,也沒有被消解,而是被妥帖地放到我們能觸摸的生活里。當影片結束,觀眾感受的不只是戰爭年代的驕傲與心酸,還有一種沉靜的篤定——影像能把我們與過去連起來,也能把我們領向更寬的未來。更妙的是,關于這段“歸來”的故事還在延續。

主題曲《歸來》深情演繹 熾熱動人
高級教師 林俊杰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紀錄片《<苦干>歸來》深深吸引了我,打動了我。《苦干》歷經80年歲月滄桑,已不可見。為了找到、修復這部經典,有關人員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紀錄片《<苦干>歸來》,真實再現了為修復影片《苦干》所經歷的過程。銘記抗戰歷史,傳承不朽榮光。特別是片尾主題曲《歸來》以其熾熱的情感,動人的旋律深深打動了我。
這首主題曲不僅旋律悠揚,歌詞更是深情款款,每一句都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歷史的厚重與英雄人民的偉大。它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眼見證了那段崢嶸歲月,感受到了那個時代人民的堅韌與不屈。在主題曲的陪伴下,紀錄片中的每一個畫面都顯得更加生動,每一個細節都更加觸動人心。我深深為這部紀錄片及其主題曲所打動,它們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英雄人民的頌歌。
主題曲仿佛是穿越時空的贊歌,向那些在歷史洪流中英勇奮斗的人民致敬。每一句歌詞都承載著深沉的情感,每一個音符都跳躍著不屈的精神。它們共同編織出一幅幅壯麗的畫卷,讓我們仿佛置身于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親身感受著英雄人民的苦難與斗爭。
“斑駁的影像,藏著吶喊的聲。瓦礫堆成山,你卻挺起了脊梁。在斷墻之上,刻下不屈的痕。歸來啊,歲月深處的身影,硝煙散不盡你眼里的星。歸來啊,穿過滄桑的姓名。讓歷史回聲,叩擊每顆心。”
“叩擊每顆心”,這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回響,更是對當下的啟示。它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奮斗的精神,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傳承。這首主題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了紀錄片《<苦干>歸來》的點睛之筆,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個觀眾的心中。
“黃葛樹的年輪,數著倔強的春,吊腳樓的往事,在江霧里浮沉。你站在廢墟,種下希望的根,讓這座城池活成生命的證。歸來啊,時光回響中的風,吹盡千帆后,洗不散初衷,歸來啊,寫在皺紋里的夢,讓歲月開出明天的花叢。當照片漸暗,你化作一束光,照亮所有來路,我們記住你的模樣。”
這段歌詞以詩意的語言,描繪了歷史的滄桑與人民的堅韌。黃葛樹的年輪,象征著歲月的流轉與人民的堅持;吊腳樓的往事,在江霧中浮沉,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與苦難。《苦干》這位歷史的見證者,站在廢墟之上,種下希望的根,讓這座城池在廢墟中重生,活成了生命的證。
“歸來啊,時光回響中的風”,這風,是歷史的低語,是人民的呼喚,它吹盡千帆,卻吹不散那份初衷,那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歸來啊,寫在皺紋里的夢”,這夢,是歲月的積淀,是人民的智慧,它讓歲月綻放出明天的花叢,讓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苦干》里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場景,仿佛將我們帶回了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硝煙彌漫的天空下,重慶城在轟炸中屹立不倒,展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那些斷墻上用鮮血書寫的“愈炸愈強”,不僅是戰時標語,更是中國人民誓死保衛家園的決心與信念。它們觸動著每一個觀者的靈魂,讓我們深刻感受到那段歷史的沉重與悲壯。《苦干》不僅記錄了一段歷史,更傳承了一種精神,一種永不言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苦干》用鏡頭捕捉了歷史的瞬間,用膠片定格了民族的記憶。斯科特,你的勇敢與執著,讓我們看到了戰火中的真實與殘酷,《苦干》成為了歷史的見證。李靈愛,你的愛國情懷與無私奉獻,讓我們感受到了海外華人對祖國的深深眷戀與熱愛,你的努力與付出,為《苦干》的傳承與發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羅賓龍,你的堅持與執著,讓我們看到了對歷史的尊重與敬仰,你的不懈努力,讓《苦干》得以重見天日,讓更多的人能夠銘記歷史,傳承精神。致敬冒著生命危險在戰火中拍攝記錄的斯科特,致敬充滿愛國情懷的華裔女子李靈愛,致敬為修復《苦干》做出不懈努力的羅賓龍!致敬頑強不屈的英雄人民!
抗戰中英雄的人民,你們用血肉之軀筑起了民族的脊梁,用不屈的意志譜寫了歷史的篇章。你們的英勇事跡與崇高精神,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致敬,英雄的人民!你們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民族的記憶之中,成為我們前行的力量與方向。
影片的結尾,以壯麗的長江、嘉陵江和兩岸美麗的城市風貌為背景,推出“雄奇山水,新韻重慶”,寓意深長,催人奮進。這不僅是對重慶自然風光的贊美,更是對這座城市及其人民在歷經滄桑后重獲新生的頌歌。畫面中的每一幀,都仿佛在訴說著英雄人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故事。那奔騰不息的江水,正如重慶人民生生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那錯落有致的城市建筑,則是他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影片以這樣的畫面作為結尾,不僅讓人心生敬仰,更激勵著每一個人,無論面對何種困難與挑戰,都要像重慶這座城市及其人民一樣,堅韌不拔,勇往直前。

路在人愿
資深編輯 陳曉文
看了《〈苦干〉歸來》,感覺其實人們念茲在茲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存在的,在二戰背景下,人類善惡、存亡決戰的境況中,人性、理性還是通約的。
讓我想起“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那首暖人的歌曲。
《〈苦干〉歸來》為血與火中的休戚與共,有溫度的歷史記憶與迫切的現實紛難,提供了一條有價值的線索。
白云蒼狗,滄海桑田,而萬變不離宗。世事的底層邏輯沒有改變:目標在那里,路在那里,就看人們怎么選擇,怎么走了。但愿“苦干”精神和宿緣,隔而不隔,還能支撐、連接彼此。

致敬“苦干”不息的中國人
大學教師 黃丹
應莉莉周觀影團邀約,今天下午觀看了紀錄片《〈苦干〉歸來》,我跟旁邊的影友們一樣,感動得哭濕了一張又一張的紙巾!
對于歷經重重苦難如今重新崛起的中國,這樣的世界之問是少不了的——“中國,為什么不可戰勝?”
80多年前,有人通過一部電影紀錄片回答了這個問題!
那是美國攝影師雷伊·斯科特在美籍華裔李靈愛的資助下,四次來到抗日戰爭中的中國,穿梭在戰火連天的華夏大地上,拍攝紀錄片《苦干》——影片中,中國人民勇敢拼搏、奮力抗爭的苦干精神,感動了世界,并于1942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多虧了李靈愛和羅賓龍這兩位華夏優秀兒女,讓我們時隔八十多年后仍然有機會去重溫那一段血與淚的抗爭歲月!
透過紀錄片《〈苦干〉歸來》的鏡頭和講解,我看到了我們偉大的先輩們為自由而戰的感人身影,感動得數次落淚:那個年代,不僅全中國的老百姓都自覺自愿地進入全民族抗日,就連旅居全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也紛紛站了出來,為祖國的抗戰出心出力,大家緊緊抱成團,一起在苦難中不屈不撓地頂住了敵人來勢兇猛的炮火……
特別是總被我夸耀的重慶,她曾經被日軍連續猛烈轟炸了6年又10個月,但,重慶人和重慶精神沒有被炸廢,反而是“越炸越強”——面對轟炸后的斷瓦殘垣,重慶人沒有氣餒,而是利用日軍沒法轟炸的濃霧季節,默默地動手重建家園,來年家園又被炸掉,他們再繼續埋頭重建……
正是中國人這樣的勇氣和堅韌,感動了天,感動了整個世界,終于一舉打敗了侵略者!直到今天,我們憑著自己的苦干精神,親手打敗了貧窮,打敗了屈辱!
經由斯科特冒死拍攝出的零距離戰時畫面,我感覺自己的心被戰爭洗禮過了,從此,不再覺得眼前的現世太平是理所當然;從此,不再對重慶這座城市的歷史無感……一部影片,幾十分鐘的記錄,讓我從這千千萬萬平凡又偉大的中國人民中汲取了足夠的精神力量,從今往后,我更清楚地知道應該怎么活著才能讓生命有了高度和意義——從此,我會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時代給予的和平富饒,我會更加勤奮努力地繼續參與建設我們的家國!







(莉莉周觀影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