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3日下午,“發現重慶”歷史文化大講堂2025年第14講(總第90講)在渝中區枇杷山書院落幕。本次活動以“愛國企業家的典范——盧作孚”為主題,特邀重慶市民政局原副局長、重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原副局長,重慶市重慶史研究會學術委員張維侖擔任主講人,50余名歷史文化專家、文化遺產保護愛好者、文保志愿者及熱心市民現場參與,共同重溫盧作孚先生的家國情懷與時代壯舉。

盧作孚是中國近代民族航運業的代表人物,其人生經歷展現了實業救國與時代變遷的復雜糾葛。他憑借民生公司在川江航運中擊敗外商壟斷,成為民族航運業的領軍者。

活動現場,張維侖以“愛國”“企業家”“典范”為三大關鍵詞,結合豐富的史料記載與深入的歷史解讀,帶領聽眾走進盧作孚先生的傳奇人生。談及盧作孚先生的標志性貢獻,“宜昌大撤退”成為全場關注的焦點。張維侖詳細講述了1938年10月的危急歷史場景:武漢會戰失利后,全國重要工業設備從華東緊急匯集至宜昌,若無法及時轉移至重慶,中國抗戰工業命脈將面臨斷裂風險。危急時刻,盧作孚挺身而出,帶領其創辦的民生公司,憑借有限的航運資源與精準的調度能力,在川江險灘間開辟“生命航線”,最終完成這場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40天里,民生公司船隊晝夜不息,將1500多家工廠的設備、數萬名技術人員與工人安全轉移,為后續抗戰物資生產保留了核心力量。”張維侖的講述讓現場聽眾深刻感受到這場撤退背后的戰略意義與盧作孚的擔當精神。

除實業救國的壯舉外,講座還系統梳理了盧作孚在教育與地方建設領域的開拓成就。他秉持“教育救國”理念,創辦重慶兼善中學等,推動平民教育普及;在北碚建設中,以“鄉村現代化”為目標,統籌交通、文化、衛生等事業發展,將昔日偏僻鄉野打造成民國時期的“模范鄉村”。同時,張維侖還分享了盧作孚先生“公而忘私、廉儉奉公”的高潔操守——雖執掌民生公司這一近代中國重要航運企業,卻始終生活簡樸,將個人精力與資源盡數投入國家建設,其精神境界引發在場聽眾強烈共鳴。“聽完講座才真正明白,盧作孚先生的‘典范’不僅在于他創下的實業成就,更在于他始終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一位現場參與者說道。
文圖/重慶文保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