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學會作品鑒賞|餐桌有“禮”飯菜香
2020-10-18 19:54:53 來源:重慶文藝網

上周六到酒店參加親戚女兒的婚禮,同桌人彼此熟識,張表哥還帶來了他的五歲孫子。新冠肺炎疫情緩解后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場面格外熱鬧。

誰也沒有料到會發生不愉快之事,引發者是張表哥的寶貝孫子。婚儀尚在進行時,小家伙就旁若無人直接用手從桌上抓起烤鴨腿津津有味啃了,吮吮手指剔剔牙縫,口水滴答又伸向五香牛肉,宴席未開,兩盤菜就被他弄得面目全非。鄰座王爺爺皺了眉頭,想說什么又把話咽了回去。然而事情并沒完,白灼蝦上桌,小家伙歡呼雀躍,在椅子上蹦跳起來,撲向蝦盤伸手扒拉著挑選,嚷嚷著要爺爺為他多拈幾個大的。張表哥滿臉慈愛,端過蝦盤一個勁地給孫子拈蝦:“好吃嗎?那就多吃點。”滿桌食客側目,王爺爺實在看不下去,起身說“恐怕要講點規矩才對喲”,從張表哥手上奪過蝦盤,重重放在餐桌上。小家伙愣了一下,張嘴大哭,引來全場賓客關注的視線,場面甚是尷尬。目睹此情此景,我心情變壞,再美的飯菜吃起來也索然無味。

很顯然,張家孫兒在餐桌上的為所欲為,是爺爺寵溺嬌慣的結果,細想,問題似乎并不那么簡單。娃兒不懂規矩情有可原,但長輩的熟視無睹和包庇縱容,是否折射出對社會公德的輕慢和教育義務的缺失,真的發人深思。餐桌或方或圓,除了羅列酒漿飯菜,其實還有很多成文或不成文規矩,往深層次說,這些規矩就是禮儀,屬于中華優秀文明的重要內容,歷朝歷代都被推崇和遵循。記得我小時后隨父母參加“吃席”之前,他們總會嚴詞叮囑:不準大聲說話,不準敲擊碗碟,不準以筷剔牙,不準越線拈菜。懵懂小兒如我雖然不懂,但懾于父母威嚴不敢逾距,謹遵便是。長大后才慢慢知曉這些規矩所含道理:大聲說話容易被食物噎著發生意外,或者噴濺殘渣污染桌面;敲擊碗碟制造噪音破壞就餐氛圍,還與舊時乞丐討飯的行為無異,不雅;以筷剔牙舉止齷齪,且有傳播疾病之嫌;越線(餐桌中線)拈菜缺乏禮貌,顯出對其他人的不尊重。目睹此景,大倒胃口,哪里還有好心情享受美食?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認為這些舉止屬于生活小節,不值得大驚小怪拿它說事。

人無禮,無以立。餐桌文明禮為先,禮營造了席上歡樂和諧的氣氛。彬彬有禮之下,把酒投箸才心情舒暢,品菜吃飯才胃腸愉悅。餐桌之禮非小節,關乎個人素質甚至民族形象,從來都為各個國家重視和倡導。中國乃禮儀之邦,作為華夏道德規范核心的禮,發軔于飲食,千百年來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傳承至今,影響并規范我們的行事和做人。所謂“民以食為天”,我以為這“食”不單是指稻粱菽麥蔬果漿水,還涵蓋了與飲食有關的規矩和禮數。隨著時代進步,被實踐證明符合國情的禮儀應該進一步發揚光大。

講究餐桌禮儀有必要從娃兒抓起,教育他們從小就懂得桌上的規矩和道理。禮儀的遵循和傳承不僅需要教育感化,還需要強大的輿情環境和制度約束,對藐視禮儀不講規矩的行為說“不”,就像本文中那位王爺爺,果敢地站出來制止不雅行為,維護禮儀的尊嚴。

文/吳洛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