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學會作品鑒賞|“前所未有”的《庚子戰“疫”》
2020-10-18 23:36:41 來源:重慶文藝網

伴隨著全國乃至全球抗擊“新冠”病毒的攻堅克難時期,重慶市雜文學會即時推出了一本會員抗疫作品集《庚子戰“疫”.重慶市雜文學會會員作品選集》。這本集子首發時間,正是全球尤其是拉美疫情陷入危急的5月29日,可謂意義不凡。

意義無需我贅言,茲引用會長劉集賢先生在序言中的一段文字為證:“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萬千白甲勇士離家別子,舍身赴難。我們重慶雜文界也拿起手中的筆,寫出了大批為英雄吶喊、為勝利謳歌的作品,或文或詩或歌或書或畫,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彰顯出本會在危急之際的責任與擔當,也顯示了廣大會員的戰斗意志和家國情懷……”

以上所引文字之意義,會長僅從會員作者角度這一方面來論,是應該而確當的,其實,若從整個集子來看,其意義遠不止此。

《庚子戰“疫”.重慶市雜文學會會員作品選集》于我,是作者,收錄了我雜文3篇,新文言檄文1篇,長聯2副,詞、散曲13首(支),新詩8首,書畫作品12幅;于我,是編輯和校對,協助主編審校了所有的文字,可以說是最早通讀完此書的兩三位讀者之一;于我,是編委和責編,我多次參與討論,提出了一些編輯建議,擔負起學會一個副會長應有的職責。所以,我來談此書的意義,應該不是妄說胡謅的。

對于其意義,我擬從10個方面也即是10個“前所未有”來概說。

具有歷史意義及其一定的文學價值,前所未有。——自去歲末患竄于我國江漢甚或歐美的“新冠”肺炎病毒,其來勢之猛、傳染之廣、危害之大、摧世之烈、要命之巨、延時之長,致使全世界陷入恐慌、疲于應付,在人類發展史上都是罕見的。應運而生、為時而作的《庚子戰“疫”》,無疑地說,是對于這段歷史的記錄,至少說是一個折射或者說縮影。至于其文學價值,用各種文學手法來記錄、來反映這段歷史事件,對于后輩,是有參考意義和研究價值的,譬如早就式微的“金錢板”“三句半”“快板”“對口詞”之類樣式,還在此書活躍著;譬如古詩詞及散曲之類的平仄韻律等,后人也可借鑒或研究;譬如主題要求與豐富多彩的形式如何實現完美統一,也是頗有研究價值的;……

是重慶市雜文學會成立30年來最有檔次、最有規模、最有質量的一大成果,前所未有。——本學會先前出版的會員集子有若干,會員出版的個人雜文集也相當多,但是,皆無出其右者。一者檔次,16開本,輕型紙張,封面美觀,中國博學出版社出版,過去沒有;再者規模,29個印張,35萬字,450多頁,作者之多、作品之雜,也是過去無可比擬的;三者質量,篇篇可讀,件件可品,言己所言,文情并茂,編排講究、文字失誤較少,較之過去也是可圈可點的。此書確實是學會一大成果,毫不夸張。

雜文學會出版會員作品集子,圍繞一個主題來即興創作,不強求作品必須是雜文,作品雜七雜八、五花八門,來者不拒,前所未有。——過去出版的雜文集子,無論是學會的還是個人的,所有文章都不可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來寫的,可說無主題。而《庚子戰“疫”》一書所有作品,全部緊扣一個主題,可謂主題作品集;過去出版的雜文集子,不用說是清一色的雜文或者帶有雜文屬性的隨筆之類,而此書囊括的文學體裁,可說應有盡有:雜文,隨筆,評論、散文,詩歌(古詩詞曲、現代新詩、兒歌、歌詞等),小說,曲藝,對聯,札記,日記,書畫,歌曲,等等,可謂洋洋大觀,不用說前所未有,恐怕未來也許少見。

編輯、出版時間之快速,前所未有。——“新冠”在重慶出現是在春節之后,宅家防抗不久的2月末,學會會長就思考出一本會員戰疫作品集。征稿通知在重慶雜文會員群里一發布,立即得到積極響應,大家加班加點趕寫,有的完成一篇就趕緊傳給執行副主編,有的報告說準備傳送好多篇什,還有咨詢疑問的、有征求意見的、有交流心得的,有建言獻策的,一時間微信群熱鬧異常。早過古稀的執行副主編熊慶元先生,夜以繼日收稿、編稿、統稿,校稿,聯系印刷事務等,因此,前后僅用了將近3個月的時間,就正式出版了這么一本厚厚的集子,確實前所未有。

作者參與人數之多,年齡跨度之大,界別之眾,投入之熱情,前所未有。——過去出的會員集子,一般就三五十位作者,記得重慶還出版過一本《重慶雜文十六人集》,我也忝列其中,就16位作者而已。而《庚子戰“疫”》的作者,竟多達87位。這87位作者中,年屆耄耋的有好幾位,年少的還在念大學,退休人員打主力,中青年比過去多;作者有新聞人,有期刊編輯,有公務員,有高校教授中小學老師,有專職作家,有醫務人員,有個體戶,有在校生……;多數作者投來的稿件,不啻一篇的居多,有的多達39篇(件),已87歲高齡的劉集賢會長寶刀不老,就一鼓作氣創作了12篇(首)詩文,還有一篇序言。

此書文章篇幅之多,涉及內容之廣,有宏觀的、有具體的,有聽聞的、有親歷親見的,有他人他事的、有身邊自家的,前所未有。——一般的雜文集子,文章就幾十百來篇,而《庚子戰“疫”》所收錄的作品,我粗略統計了一下,達473件之多;所涉及的具體內容,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大到評說天下戰疫,頌揚舉國行為,細到自個事、身邊事、家里事、親朋事,凡耳聞目睹心感的那些與戰疫相關的,都反映于筆端,讀之無不激動,倍覺親切,真個如臨其境,如晤其面,如聞其聲。將這些林林總總的作品裒輯一書,在重慶雜文界是第一次。

寫作水平不俗,充滿激情而文筆暢達,傳遞正能量而沒有丁點負面的文字,前所未有。——我通讀了這么幾十萬的文字以及其他作品,并不感覺心累,因為,整個作品言為心聲,充滿著激情、昂揚著斗志,目為之移,心伴之跳,情隨之動。當讀到一篇篇歌頌黨中央運籌帷幄、歌頌白衣天使逆行救難、歌頌社區基層人員和志愿者忘我奉獻、歌頌全國各地普通民眾慷慨捐助等大愛文字,對于身處逆境或宅家的廣大民眾來說,是莫大的鼓舞;當讀到鄧藝的《論抗疫精神》,當讀到鄭和順的系列《抗疫評論》,一腔熱血頓時噴涌全身,一股浩然之氣油然升騰,中華民族還有什么艱難險阻不能戰勝呢?“新冠”病毒是前所未有的,而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來給人信心、給人精神、給人力量,在雜文界也是前所未有的。

好多會員,平時很少投稿寫文章的人,這次都紛紛參與進來,而且篇幅和質量超出想象,前所未有。——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在全國不少媒體刊登雜文,也一直在編輯《重慶雜文》報至今,重慶雜文圈里面,誰喜歡寫什么文章投什么稿子一清二楚。沒曾想,積極參與到《庚子戰“疫”》的作者,有好多人基本上沒見先前寫什么稿件,但是,他們這次不但創作了,包括雜文、散文、詩歌、日記、書法、繪畫等等,而且質量不錯。這在重慶雜文界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

作者自愿購書之積極,之眾多,還有眾多愿意收藏、欣然捧讀的,前所未有。——《庚子戰“疫”》還未正式付梓,就有不少作者說要買點去送人;首發儀式之前一周,作者們就爭先恐后報名預購。訂購數量扶搖直上,超出了編委會的想象,這在重慶雜文界是從未有過的。年屆耄耋的老會員徐明虎先生因精力暫時不濟沒有寫文章參與此書,但他高興地掏錢訂購以為收藏。

對于雜文事業發展及后續的社會影響力,尤其是在全國雜文界的影響力,于重慶雜文學會而言,也是前所未有的。——萬事開頭難,《庚子戰“疫”》的成功出版,對于重慶雜文界未來的工作,無疑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起點;隨著該書的被廣泛收藏和不可或缺的對若干部門和重要人物的贈閱,其影響力是肯定不小的;據我不時瀏覽全國幾個雜文微信群來推測,像我們重慶市雜文學會這樣的戰疫舉動,是少見的,至少說在規模、在作者數量、在主題內容、在題材樣式、在編輯出版的時效等方面,是屈指可數的,相信在全國雜文界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文/朱晴方(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