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一年四季 ,二十四時;風景更迭 ,各美其美 ;手握剪子 ,紙呈其意;穿梭其間 ,感潤于心。
每個節氣都是一首詩,一首民間小調,是斗轉星移中的百姓煙火,是四季更替里的柴米瓊漿。今推出“剪紙說節氣”欄目,邀請重慶市非遺剪紙傳承人,“剪裁”節氣故事,展現非遺魅力,用大地上蓬勃生長的詩行吟誦民族血脈里的基因故事。

(詩詞)
《銷暑》
唐 白居易
何以銷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簡介)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二個節氣,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表示炎熱至極。

(氣候)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大暑時節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雖不免有濕熱難熬之苦,大暑是雷陣雨最多的時節,雨量充沛,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
(農事)
“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北方汛期的關鍵期,也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的階段。高溫雖屬正常氣候現象,但如果長時間連續出現,對水稻等作物又十分不利,因此,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這樣的農諺:“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煙”。
“禾到大暑日夜黃”,對種植雙季稻的地區來說,一年中最緊張、最艱苦的農忙開始了。俗話說:“早稻搶日,晚稻搶時”,適時收獲早稻,可以減少后期風雨造成的危害,確保豐收,還可使雙季晚稻適時栽插,爭取足夠的生長期。大豆開花結莢也正是需水臨界期,對缺水的反應十分敏感,農諺說:“大豆開花,溝里摸蝦”,出現旱象必須及時澆灌。

(物候)
大暑三候為:“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每到大暑時節,由于氣溫偏高又有雨水,細菌容易滋生,許多枯死的植物潮濕腐化,到了夜晚,經常可以看到螢火蟲在腐草敗葉上飛來飛去尋找食物。天氣開始悶熱,土地變得潮濕;時常有大的雷雨出現,致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習俗)
大暑有送伏船、吃伏羊、曬伏姜等習俗。
送“大暑船”(送伏船)
這是浙江沿海地區的民間傳統習俗,意在把“五圣”(相傳為五位兇神)送出海,送暑保平安。“大暑船”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后建造,船內載有各種祭品。活動開始后,數十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大暑船”被運到碼頭后還有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后,“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港口,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安康。
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喝暑羊(吃伏羊)
華北地區有在大暑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經過緊張的夏收勞動,人們非常疲倦,應該好好休息一下了。于是,全家聚在一起,每人吃一個香噴噴的新麥饃饃,喝一碗味道鮮美的羊肉湯。

特別鳴謝:重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重慶市文藝志愿者協會理事、 重慶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市堰興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徐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