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中共重慶市銅梁區委宣傳部出品,銅梁區融媒體中心、重慶廣電紀實傳媒、銅梁區電視藝術家協會、銅梁區黨史地方志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攝制的文獻紀錄片《滿天晴雪映梅花——紅巖英烈楊虞裳》播出。該片用足用活紅色資源、多維立體塑造人物、栩栩如生講述故事,真實再現了紅巖英烈楊虞裳波瀾壯闊的一生。

深掘素材,讓紅色記憶永不褪色
《滿天晴雪映梅花——紅巖英烈楊虞裳》主創團隊聚焦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中的重慶元素、重慶故事、重慶亮點,以銅梁籍紅巖英烈楊虞裳的故事為主題主線,深耕紅色題材,創制紅色精品。
由于楊虞裳和他的同事、戰友們都是在秘密戰線工作,致使該片在立項初期便遇到了史料稀缺的創作困境。主創團隊遵循“論述必有依據”“引用必有原文”的創作理念,充分挖掘史料資源,盡最大努力生動完整呈現楊虞裳短暫而壯烈的一生。他們以最初不到100字的文字資料和一張模糊不清的照片為基礎,不斷挖掘和拓展。為了讓影像內容“活”起來、“厚”起來、“深”起來,攝制組先后到南京、四川和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及萬州、開州、云陽等相關區縣紀念館、博物館,廣泛收集珍貴文物和史料,走訪拍攝了開縣中學、渣滓洞等與主人公楊虞裳有關的眾多紅色遺址、舊址、故居,相關黨史專家、紅巖英烈后代、楊虞裳親屬及學生等親歷者和見證者,在尋訪中照見歷史的真實,奠定宏大敘事的堅定基石,讓紅色人物亮起來、紅色精神揚起來、紅色基因傳下來。
跨越時空,讓精神之光燭照前路
《滿天晴雪映梅花——紅巖英烈楊虞裳》通過建構“影視演繹+紀實尋訪”雙時空敘事模式,聯動歷史與當下,讓英雄形象不再模糊、歷史事件觸手可及,傳承英雄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一方面,紀錄片深諳年輕語態,表達方式新穎,通過影視表演的方式進行“情景再現”,讓觀眾觸摸最真實的歷史、體味最澎湃的激情,讓厚重的歷史找到了現實傳播的通路。如為了展現楊虞裳在銅梁區開展工作的艱難狀況,演員們生動演繹了在巴岳山腹地掛著門簾、關著窗戶的農家小院里,楊虞裳以黃翠琴坐月子為契機,帶領中共銅梁縣委委員召開會議,認真梳理黨組織人員結構和組織工作所存在的問題,并對存在的隱患果斷進行處理的情形;在歌樂山渣滓洞監獄舊址,演員們還原了楊虞裳和傅伯雍、劉振美等紅巖英烈成立“鐵窗詩社”,在獄中頑強斗爭的場面,同時,展現了楊虞裳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革命意志,極具沖擊力、感染力和感召力。該片的情景再現總體是嚴謹、節制、理性的,具有真實的共情穿透力。另一方面,紀錄片通過實地尋訪呈現當下時空,如通過中共云陽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黃漢生的實地走訪和現場講述,深入云陽縣云安古鎮、南溪鎮西林村,帶領觀眾在人氣清冷的斷壁殘垣中,感受下川東工業重鎮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歷程。片尾,攝制組走進歌樂山革命烈士陵園,一尊尊雕塑、一座座石碑書寫著200多位紅巖英烈用寶貴的生命換來重慶乃至全中國的解放、用鮮血為黨的旗幟增添光輝的紅色史詩,隨后當代消防戰士、醫護人員、黨員志愿者出現在畫面中,昭示著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
有血有肉,讓英烈信念直抵人心
在人物塑造方面,《滿天晴雪映梅花——紅巖英烈楊虞裳》擺脫了“高大全”的刻板模式,從英雄生平切入,塑造多維英雄形象,既有壯志豪情與家國情懷,又有細膩感人的人生故事,深度詮釋了英雄何以成為英雄的原因。
紀錄片挖掘了大量生動鮮活的細節,運用文獻資料為觀眾還原了楊虞裳勇敢智慧、矢志不渝、披荊斬棘的形象。如立足《纖筆抒丹心——紅巖英烈詩文選編》,紀錄片先后為觀眾講述了兩段感人至深的故事。1949年初,喜聞中國人民解放軍遼沈、淮海戰役勝利的消息后,身陷囹圄的楊虞裳寫下了“英雄為國就忘家,風雨鐵窗恨磕牙,革命成功終有日,滿天晴雪映梅花”的詩句。就義前夕,在渣滓洞修建受雨水沖刷垮塌的監獄圍墻時,面對部分革命者的不解和指責,他又寫下了“筑墻自圍莫笑咱,只為掙斷鐵索枷;越獄脫險成功日,神州開遍自由花”的詩句,暗示圍墻“外實內虛、一推就倒”的玄機,為部分幸存難友指明了逃出生天的活路。
除了講述英雄事跡,該片還深度挖掘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面對嚴峻的斗爭形勢,中共中央南方局要求各級黨組織加強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工作。工委書記王若飛與時任中共萬縣中心縣委組織委員的楊虞裳談話時,楊虞裳才了解到,大哥楊德培已于一個月前壯烈犧牲。面對嚴格的地下工作紀律,楊虞裳將對親人的無盡思念和緬懷深藏于心,更加堅定地投入到工作之中。英雄亦是平凡之人,也有普通人的情感與羈絆,此時的楊虞裳因失去至親痛徹心扉,也因無法送大哥最后一程而心懷愧疚。主創團隊通過一系列平凡之事,提煉英雄身上的質樸“人性”,讓英雄形象更有骨血,更加立體鮮活、真實可感,有效拉近了紀錄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文圖/山城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