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化和旅游研究系列評論——評沉浸式懸疑話劇《霧起江州》之九
2022-08-04 23:02:41 來源:重慶文藝網

編者按:沉浸式懸疑話劇《霧起江州》的創作不僅是重慶青年戲劇人的藝術探索,也為重慶開創了一種“不可移動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業態”。沉浸式戲劇在世界范圍內并不算新鮮事物,在中國的北上廣等地區也已流播數年。《霧起江州》有哪些探索與開拓,問題與貢獻呢?在《霧起江州》拓演之際,我們邀請該劇的創作者、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的評論家和觀眾共同參與這次觀評活動,渴望展開這個有趣話題的方方面面。

沉浸式懸疑話劇《霧起江州》的體驗與思考

文/胡佳渝

一、戲劇與文物的“化學反應”

戴笠神仙洞公館及軍統辦公室是重慶市渝中區文物點,也是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印象中,這座深青色的小樓爬山虎纏繞四壁,朱紅色的大門敞開在白色羅馬柱支撐的小陽臺下,門口一棵高聳入云的黃葛樹將小樓掩映在綠蔭之中。在小樓里辦公的日子,時光就像一杯清茶,平淡、恬靜、美好,被辦公家具和文件資料堆滿的空間讓人忘記了這里曾經是軍統特務頭子戴笠和電影皇后胡蝶居住過的地方。

圖片9

2018年,我們搬離了小樓,交由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修繕改造。時過境遷,聽說重慶首部沉浸式懸疑話劇《霧起江州》正在小樓上演,懷著無比好奇和激動的心情,我去體驗了一把,和小樓來了一次久別重逢!

修繕過的小樓,恢復了戴公館原貌:清理了爬山虎,移除了黃葛樹,辦公樓的平屋頂恢復成了40年代始建時的黑色坡屋頂,外墻換成了淡黃色的仿古貼磚,門口還搭建了一排玻璃咖啡屋。小院內,廢棄的輔樓搖身一變成了時尚探古咖啡店,堆放在花臺上的玻璃酒瓶和精心布置的小彩燈將小院點綴得分外靚麗。小樓內的陳設也是煥然一新,黃色皮質沙發、復古琉璃燈、老上海皮箱、老式留聲機等物件營造出濃濃的民國風味兒。走進小樓,走進這部戲中,我好像穿越到了八十年前,親眼見證了民國的腥風血雨和愛恨情仇。

據說,《霧起江州》自上演以來場場爆滿,觀眾多是年輕的90后、00后。戲劇與文物的碰撞,讓兩個熟悉的“配方”湊在一起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文物樓一改“老態”,重新煥發出活力,戲劇不再“曲高和寡”,走進了尋常百姓的生活。對于不可移動文物的活化利用而言,沉浸式戲劇挖掘了文物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促進了旅游與文化的融合,延續了歷史文脈,保存了城市記憶,增進了人文情感。對于戲劇的發展而言,沉浸式戲劇改變了傳統戲劇的敘事結構和演出方式,既回應了當下的“文物熱”,也迎合了當代年輕人“重視個體價值和自我體驗”的需求,是戲劇順應時代的實驗與探索。

圖片10

渝中區枇杷山一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除了戴笠神仙洞公館,周圍還分布著王陵基舊居、李宗仁官邸、重慶市委辦公樓舊址等文物遺跡,如能將其作為實驗戲劇基地連片打造,說不定能成為重慶新晉網紅打卡地和一種文化現象。《霧起江州》的興起無疑開了個好頭,對于渝中區乃至重慶文化旅游而言,它都具有開拓性意義。

二、沉浸式觀劇的感官體驗

《霧起江州》按照人物角色一共設置了8條線,分別是唐世雄、鈴蘭、唐家明、唐家亮、唐家輝、會長夫人、江小渝和趙項南,我跟的是唐家明這條線。

圖片11

話劇一開始,演員們在院子里圍著篝火跳舞,像是舉行一種神秘的儀式。觀眾作為賓客,在引導員的指引下,依次被邀請進小樓并跟著自己的主人進入不同的房間。剛踏入小樓大門,一束綠色的燈光迎面射來。燈光下,一個戴著面具、穿著和服的人跳著詭異的舞蹈。樓道內,煙霧四起,地上擺著白色的蠟燭,木樓梯被賓客們踩得吱吱作響。我跟隨大少爺唐家明來到了負一樓的休息廳,屋內的光線十分昏暗。環境的布置,讓我已經感受到了神秘緊張的氣氛。

被帶到指定的房間后,“主人”大少爺依次問候每位賓客,進行了一些簡單的互動。大少爺問我:“江老板,最近生意可好?”我隨口答道:“還行!”和賓客寒暄幾句之后,他把我們帶到了一樓的會客廳參加晚宴。會客廳內,賓客和主人舉杯慶祝,觥籌交錯,飲料和水果也可以隨便享用,仿佛真的是在參加宴會。至此,我作為一名賓客已經被帶入戲里了。

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在大少爺的帶領下,在負一樓和一樓間來回奔走,像見證人一樣近距離觀看故事的發生。我可以看到演員臉上細微的表情,聞到演員身上的香味兒,觸摸到演員剛剛坐過的沙發,這種體驗是前所未有的。戲中有兩個場景印象特別深刻,一個是會長夫人中槍后撲通一聲倒在地上,一個是幾位主角相互指著槍對峙,簡直不要太真實!明知是假槍,我卻緊張得汗毛都豎了起來,好害怕子彈飛到自己身上。

在體驗感方面,《霧起江州》通過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給予觀眾強烈的感官刺激,讓觀眾擁有身臨其境之感。與此同時,充滿懸疑的故事也讓觀眾著迷。由于自始至終只能跟一條線,劇情只能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來拼湊,好奇的觀眾會像福爾摩斯探案一樣,用二刷、三刷、N刷的方式體驗不同的線索,還原完整的故事。據說,上海的沉浸式話劇《不眠之夜》有觀眾“刷劇”超過300次,可見其魅力。但需要警惕的是,沉浸式戲劇在給予觀眾感官刺激和心理刺激的同時,也應當給予觀眾藝術熏陶和精神啟迪,否則就會喪失戲劇的本質屬性,淪為純粹的游戲。

圖片12

三、“三一律”的遵守與突破

“三一律”是西方戲劇結構理論之一,要求戲劇創作在時間、地點和情節三者之間保持一致,即要求一出戲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地點在一個場景,情節服從于一個主題。從某種程度上講,《霧起江州》遵守了“三一律”的規則。首先是故事發生的時間,大約90分鐘,在一天之內;其次是故事發生的地點,在戴笠神仙洞公館,限于一棟房屋之內;再次是故事的主題,盡管有八條線索,但都圍繞著尋找七號機密文件展開。

但《霧起江州》又突破了傳統的“三一律”。故事發生的地點雖然在一棟樓內,但分布在不同的房間,嚴格意義上講并不是同一個場景。另外,劇作者在進行創作時,為了將同時進行的八條線索講清楚,以空間為經,時間為維,設置了10行*10排的分場次時間表。雖然從整體上看,故事清晰完整,但分線里每個行動的前后因果關系卻不那么嚴密,有時是為了推動整個故事發展的需要而設置,有時或許是為了某種特殊的形式表達。形式和內容,還需要再加強融合。《霧起江州》還會推出2.0、3.0版本,經過打磨之后,這些問題或許能夠得到解決。

“三一律”作為古典主義戲劇的藝術法則,在時間和空間上高度緊湊和統一,但又存在著人物類型化、結構程式化等弱點,嚴重束縛著劇本創作,一度被后人摒棄。隨著沉浸式戲劇的興起,式微多年的“三一律”或將重新被劇作家和研究者們重視,為戲劇創作和戲劇理論研究帶來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