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文藝作用不可替代。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開展文藝評論是文藝事業發展內在需要和內生動力,也是黨領導文藝工作重要方式和重要方法。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就是要切實貫徹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新時代文藝批評精神,提升城市人文品質,推動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優化升級文化事業,打造巴渝文藝評論新高地。
文藝評論創新理念。2021年8月,中共中央宣傳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要求,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進行科學全面的文藝評論,發揮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藝健康繁榮發展。可以說,文藝繼承與文藝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繼承是前提、是基礎,是要求;創新是提升,是途徑,是動力。在守正繼承中創新,在創新發展中繼承,才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史觀的和諧統一原則。我們認為,繼承的是古代文藝批評優秀遺產,批判借鑒的是西方文藝理論。而創新也不是生搬硬套、嘩眾取寵、標新立異。“兩創”推動的是具有文化自信,反映時代精神,人民喜愛的文藝精品。
具體說,新世紀新時代,文藝評論創新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新媒體評論平臺創新。相較于紙媒時代和現場評論,全媒體時代革新現代傳播形式,為文藝評論提供了更加多樣的平臺和載體。網絡平臺時效性強,反饋性快,互動性高等優點,和網絡空間的無邊界,為創作主體和受眾呈現出全新的文藝評論產品。
②評論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從單向傳播→雙向傳播→群體傳播→公眾傳播,現在進入社交傳播。借助分享和發布平臺,大大增加了產品傳播力。
③傳播形態正在改變。從周期性評論→時效性評論轉化,更加關注文藝熱點、文藝難點、文藝焦點,借助自媒體平臺,評論的新聞屬性漸顯。
文藝評論協調理念。什么是優質評論?以公正的角度、專業的立場、禮敬的態度、科學的方法、中肯的語言、客觀的事實,以理服人、與人為善進行價值判斷。在專業與普及、群體與小眾、創作與評論、深度與廣度上進行協調,為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藝術精湛的作品鼓與呼。因此,要建立常態化協調工作機制和常態化協調管理機制。一方面,建立全市文藝評論陣地和文藝評論基地,爭取中國文藝評論基地落戶和共建;另一方面,要持續不斷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發揮各藝術門類優勢互補,建立項目管理設計體系,特別是重大課題的設計與攻關。各省市專業性文藝社會組織亦可聯動共盟,發揮杠桿拳頭品牌效應。
文藝評論綠色理念。營造健康文藝評論生態,要念好文藝評論“引”字訣、“把”字訣、“建”字訣和“倡”字訣。
“引”字訣,即發揮文藝評論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受眾引流作用,建線上線下文藝評論引導協同工作機制。“把”字訣,即把握好文藝創作方向盤,堅持正確導向,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把文藝評論社會效果和社會價值放在重要位置,增強文藝評論前瞻性、主動性、深化性、實效性。“建”字訣,即在尊重藝術規律,尊重審美差異,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前提下,建設性開展文藝評論,形成評價共識;構建具有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大眾體系、生活體系的中國特色文藝理論和評論話語體系。“倡”字訣,即倡導“批評精神”,反對“一團和氣”“紅包評論”“人情評論”,反對“歌德派”“捧殺派”,更反對“詆毀侮辱”式;倡導有態度、有溫度、有尺度的文藝評論和正確哲學觀、人生觀、文藝觀的文藝評論。涵養綠色文藝生態(即“三生共融”),倡導民主、藝術、和諧氛圍,倡導健康創作,反對“三俗”,維護文藝生態平衡,潤澤文藝土壤,營造健康文藝評論新業態。
文藝評論開放理念。文藝評論如同沒有城墻的城池,既相互獨立又絕對統一。在新時代,文藝評論發生了以下幾方面轉變:
①以前的文藝評論話語權多集中在研究機構、大專院校、傳統媒體領域;而今人人都是評論者,從群體已經在向個體轉變。
②互聯網的出現,生態發生了改變。從線性傳播→網狀傳播發展,并呈幾何增長;
③評論邊界被打破。以前評論者占主導位置,現在作者、評論者、讀者三者邊界既融合又相互轉換。
④行為方式改變。以前文藝評論是單純個體行為,現在正在向社交互動轉化。
因此,從中可見,開放理念就要求全市文藝評論工作一方面要采取“雙循環戰略”,將國際文藝評論理論引進來,同時又發展國內文藝評論系統;另一方面要進行自身建設,擴大文藝評論陣地,拓寬文藝評論渠道,加強文藝評論隊伍,推動文藝評論工作再上新階段。特別要吸引更多“文藝評論兩新”人才,更大作用發揮文藝專業性團體(如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作用,延伸工作手臂,擴大工作對象覆蓋面。市評協秘書長王貞華就指出,市評協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作為我市專業性市級評論家協會,長期致力于理論研究、人才培養、活動開展、組織發展、陣地建設和機制優化。未來也將繼續加強學術探索和評論工作,把推動創作優秀文藝評論作品作為首要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文藝評論共享理念。將馬克思文藝理論同中國具體文藝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同當代美學精神相結合,立足國家、時代、社會、人民、建構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文藝評論,這就是新時代需要的文藝批評。共享體現在:①人民主體所共享并共建。要自覺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筑牢“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評論標準。評論為了人民,評論依靠人民,評論作品為人民共享。②傳播平臺和傳播手段共享,并呈現出集體參與特點,包括點贊、轉發、跟帖、拍磚。③內容與形式、作品與載體共享。因此,建議建構現代公共評論服務體系,完善公共評論評價工作機制,加大重大評論事件監管,建立動態服務、評價、保障制度。
百年征程,初心使命擔當;五大理念,中國實踐圓夢。
未來有我,宣傳思想先行;文化強市,文藝評論助力。
(文/郭靜)